浅谈在新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7-31
  • 阅读量5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新时代下,新型教育方式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冲击,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速度就是发展的速度。这样的观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实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中学语文教学总的来讲是“活”了起来,而最突出的成就乃是冲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刻板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观念,肯定了“启发式”“导读式”等活泼的教学课型。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新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育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观念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小看学生、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把服务于学生会学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去想办法让学生活动起来,不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那么,即使我们的知识丰富、口才出色,到头来,我们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


  有时我们一上课就喜欢面面俱到地讲,忘了学生是能动的人,也许我们讲得都很好、很清楚、很全面、很透彻,但总是这样,学生总有一天会厌倦,因为他们得不到解决困难的快乐,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基础较差的班,我总认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他们放心不下,放手不得,常常越俎代庖。为了能让他们掌握所学知识,我喜欢过把瘾似的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为了让他们有一个能让我满意的成绩,我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结果使他们滋生了自卑和厌烦的情绪,因为他们没有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他们还养成了惰性和依赖性,在一、两次考试中成绩尚算不错,可是他们并没有学会自学,期末统考的成绩几乎让我哭泣。总结教训,来年我改变了教法,结果发现,这群学生的能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考试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在师生之间搭起了情感交流的桥梁,与同学们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做情感上的铺垫。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重启发、避告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和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不要把课堂语文教育同面向生活的语文教育对立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没有面向生活,那么教学都是空对空,继而各种形式的活动课给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带来的困惑增加了。学生狭隘的生活断面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它是浅层平面的;是千变万化的,但更是散乱无序的;诸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交际文化、影视文化,对扩大视野、更新思想、调整结构、提高素质有作用,但它的随意性、无目的性对语文能力系统的建立产生的正面影响是有限的,此其一。面向生活是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根据社会需求与自身条件确定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即是制定总体培养目标与阶段训练目标,此其二。执教者调动学生生活积淀,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对生活认识深度,思想达到高度,主旨提炼纯度,甚至情感升华程度,力求省时高效,此其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剪贴各种报刊,制作读书卡片,组织演讲报告会,创办手抄小报,编订个人习作专集,模拟法庭辩论,参加户外活动,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活动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此其四。总之,那种课内求生存,课外求发展,取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的形而上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实质除合理成分外,其片面性是把生动的课堂语文教育与面向生活的语文教育对立起来了。


  二、不要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时下,“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风靡全国。毋庸置疑,这些课改的典型,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交流、合作,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少学校为此纷纷到课改先进单位去取经,也随之出台了教师讲授不超过10分钟或者更少的举措,更有甚者,某些单位的领导认为一堂教师不讲的课才是好课,没必要讲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人,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立统一的,过分强调其中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走极端,都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是,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弱化,反而更应该加强。


  教师要点出一堂课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考点、易混易错点、拓展延伸点、情感升华点等。教师要理知识技能,形成逻辑系统;理过程方法,强化能力培养;理情感体验,升华道德修养。要做好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


  高明的语文教师,其职业行为具有使令意义,而学生的主动接受行为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它与期待和结果恰同教育者预设的知、情、意、行的目标高度吻合。这种期待——反应――结果完整通道的构建难道能抹杀编导功能?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只有通过教师的分解与重组,实行定时、定量、定度、定势控制,活化的语言、文章、文学才是有机的,灵动的,从而真正具备了学材意义。学生的阅历积淀、理解背景现状与学材之间、受教育主体与支配主体之间,由不可跨越的鸿沟变得两两若即若离,没有老师的化解与造势是不成的。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素材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良好外部熏陶环境和内在心理安全氛围的创设和保持,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与兴趣的调动和激活,不同类型学生丰富个性的发现和催育,都需要教師的引导。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继承传统教学中可资借鉴的经验,不断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