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困境与对策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8-01
  • 阅读量66次
  • 评分0
  • 0
  • 0

  林翠(广西桂平市西山镇长安工业园浔郡中学,广西西山537200)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质量也是深受关注的。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也是最能够体现出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效果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面临着很多困境,影响了中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本文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出发,简要的阐述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困境;对策


  前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写作、主动写作、高效写作。然而,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却面临着很多困境,影响着初中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欲望的提升,对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应对写作教学困境,探索出科学、高效的写作教学对策,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困境


  首先,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和理念比较落后,新课程标准推出之后,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都进行了改革,写作教学却依然坚持的是比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比较偏向于先讲写作方法,再讲例文,最后让学生仿写的写作教学方法;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缺乏新意。


  其次,中学写作教学脱离实际,一些教师将写作教学禁锢于课堂之内,在教学中没有充分的结合生活实际,将写作教学架空,学生在写作教学中没有找到落脚点,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知识也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写作过程中,因此出现了学不能致用的局面,影响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对策分析


  (一)新理念,构建新型写作课堂


  所谓新理念指的是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认真分析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的目标,明确七到九年级的写作教学的具体任务。同时改善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写作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写作课堂。


  (二)新方法,构建高效写作课堂


  新方法是针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写作教学方式而言的,传统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中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现有的教学方式,进一步的创新写作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中学生写作需求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首先,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本身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总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便于在写作中进行应用,使写作变得有骨有肉。


  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像描写四季美景——《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像描写挚爱亲情——《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首》等。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含义,品味文章的精美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的一些精美的语句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像散文集、诗集、中外名著等,引导教师做好读书笔记。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应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写作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生活小事入手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才是具有真实情感的写作,才能够写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够摆脱千篇一律的写作现象。


  由此可见,通过读写结合以及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目前写作教学的困境,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的促进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


  (三)新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活动指的是创新学生写作实践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如借助传统节日开展校园作文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投入到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具有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同时在写作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将日常学习的内容进行更加高效的利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写作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问题,改善问题,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写作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渐建立学生自己的写作风格,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为构建高效的中学语文写作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