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护兴趣还是扼杀兴趣

  • 投稿沐子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82次
  • 评分4
  • 56
  • 0

案例中的教师不止一次地引导孩子画得大些,目的是想让孩子因画得“好”而感受到成功,从而维持对绘画的兴趣。而事实上,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孩子再也不敢画了,怕自己画得不符合教师的“要求”,长此下去孩子就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了,这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对绘画的兴趣。

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动作尚在发育中,他们还控制不好力度和方向,因此常常会出现“想画苹果,画着画着成了梨子”的现象。我觉得这可能是案例中孩子会把人物头像画得很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绘画活动本身就是引导幼儿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逐步学习控制手部小肌肉动作,提高动作灵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人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动作特点,保护孩子绘画的兴趣,使孩子的身心日趋成熟和完善。

案例中,教师的“妙招”剥夺了幼儿感知、记录、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机会。正是因为幼儿在绘画时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才形成了幼儿绘画独有的稚拙、梦幻甚至是荒诞的风格,而这些特点也反映了幼儿的思维及其内心世界。教师所谓的“妙招”恰恰干扰了幼儿的探索,无异于“揠苗助长”。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应该这样做:(1)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幼儿的艺术感知,帮助幼儿积累素材,体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为幼儿的创作奠定基础。(2)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作,注重营造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3)实施多元评价,肯定幼儿的创作,尊重幼儿的表迭,让幼儿体验到成就感,激发幼儿再创作的兴趣和欲望。

(河北三河 卢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