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实践模式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1-19
  • 阅读量4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乡村教师”水平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元素,“乡村教师”培训者团队水平对我国乡村教育精准扶贫及“乡村教师”的水平保障显得尤为重要,而乡村幼儿教师又是农村教育资源短板中的短板。文章基于受训者需求及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提出基于需求的“ACPR四维度”乡村幼儿教师培训路径、三大培训内容能力矩阵模块、四个培训阶段的“434”幼教培训者培训模式,创造性探索实践新时期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实践模式和改革路径,为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相关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教师;幼教培训者;需求;434培训模式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而“乡村教师”的水平无疑是衡量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与广大落后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元素。教育要扶贫,我国西部、东北部等落后地区是关键,而西部、东北部等落后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善在当下不均衡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不均衡,尤其是农村幼儿学前教师数量及质量是突出的短板。


  农村的教师队伍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1]。既然乡村幼儿教师是农村教育资源短板中的短板,“乡村教师”培训者团队的水平对我国广大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精准扶贫保障及“乡村教师”的水平保障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国家教育精准扶贫大背景,从实践角度重点探讨基础教育阶段(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培训实践模式。


  一、教育精准扶贫送教乡村教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国培项目新方向


  201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强调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5〕2号),相关省市也积极响应相关国培项目新精神,相继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及措施。以重庆为例,专门就此出台了《关于开展乡村教师队伍现状和国培计划需求情况调研的通知》(渝教师〔2015〕3号)和相关文件。2016年,国务院组织编制印发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2月专门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由此可见,扶贫攻坚对于我国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发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根据多年的“国培及市培”相关项目的培训经验及教育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相关精神,长江师范学院从2015年开始对重庆市相关区县开展了“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的专项调研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精神及教育部相关通知,成功申报并多次承担实施了“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等国培项目。通过培训需求调研、项目实施(集中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及反思研修),探索实践了“434”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实践模式和改革路径,并研判认为新时期送教乡村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国培项目在教育精准扶贫大背景下的一大新方向。


  二、“434”模式之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目标定位


  (一)对象分析


  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对象主要面向重庆市教委遴选出的16个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者(亦是市骨教师培养对象),即置换出的培训学员主要是拟承担区县幼儿教师培训任务的幼儿园园长、一线骨干教师或教研员。根据前述目标定位的培训经验及项目前期对相关区县开展的“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的专项调研和实证分析,相关情况如下:


  1.调研对象


  重庆市区县教委相关领导及职能部门、教师进修学院幼儿教研员、相关协同单位幼儿教师及2013年以来长江师范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2013)”——重庆市农村幼儿园“转岗”200名混合培训教师、2014年承担的“国培计划(2014)”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技能混合培训200名培训学员、2014年承担的“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提升送教培训50名培训学员等作为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前期调研的被试。


  2.调研方法


  (1)问卷法。研究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包括培训专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培训期望等项目,一共16道题目。


  (2)文献法。在收集已有研究和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项目。在研究结果分析及需求判断时,参阅了有关文献,在比较同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


  (3)访谈法。


  3.调研实施及需求分析


  编制初步问卷,在统计分析、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卷,最后实施测试。问卷回收率100%。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合幼儿教师的特殊需求,认为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学员这一特殊的培训对象的需求主要有:一是依法治教背景下培训者幼教阶段政策法规素养强化需求;二是培训需求评估诊断能力、学区幼教水平评估及绩效评估能力的提升需求;三是幼儿教师培训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需求;四是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研判能力、园本课程开发能力、园本教学实施能力、园本活动设计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等常规能力的深化需求;五是结合幼教儿童及教师实际的区县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形象(口才、形体、礼仪等)升华需求。


  (二)培训目标定位


  根据长江师范学院多年的“国培及市培”相关项目的培训经验及相关精神和前述调研结果,将本次“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为“434”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实践模式,具体目标定位如下:


  1.专项目标


  主要面向重庆市教委遴选出的16个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者,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实践性培训内容和培训环节;准确把握乡村幼儿教师及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学员真实需求,科学设计递进式培训方案。在两年时间内采取集中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反思研修相结合、网络研修互补的方式,进行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2.具体目标


  重在提升培训需求评估诊断能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研判能力、培训方案设计能力、园本课程开发能力、园本教学实施能力、园本活动设计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学区幼教水平评估、绩效评估能力、幼教阶段政策法规素养及形象塑造能力等。


  3.团队目标


  通过置换专项研修培训,全面提升区县及学区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指导能力及辐射培训能力,打造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为相关区县建立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辐射)团队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于需求的“434”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实践模式建构


  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开展教师培训的核心问题[3]。“434”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实践模式设计是指采用基于需求的“ACPR四维度”培训路径、三大培训内容能力矩阵模块、四个培训阶段的“434”培训模式设计,具体如下:


  (一)基于需求的“ACPR四维度”培训路径


  从对于本身较为优秀的要担当培训者的学员而言,在集中研修阶段更多的不是偏向知识的学习,而应着重于理论素养(基于知识、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成就造诣学识)的提升。为此,培训内容基于对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学员现状的调研和需求分析,紧紧围绕“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综合能力提升目的和培训主题,从素养(Attainment)、能力(Capability)、实践(Practice)、反思(Reflection)等四个维度,简称“ACPR四维度”培训路径。通过高校及相关知名专家讲理论、优秀培训专家及优秀示范园园长谈示范操作、实践基地(工作坊)练实战、培训者论坛促成果发展开展培训,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


  (二)三大培训内容能力矩阵模块


  培训内容围绕“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学员综合能力”的三大模块,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能力,从七个核心方面设计能力矩阵。具体表现为教学能力模块包括幼教教学实施能力、幼教教学评价能力;教研能力模块包括幼教科研方法及专业发展能力、工作坊和原本研修能力;培训能力则包含培训及幼教政策法规素养能力、幼教评估诊断能力和幼教培训实作能力。


  (三)四个培训阶段


  四个培训阶段的培训目标在第一阶段(第一年)主要表现为“问题导向、理论指导和强化实践”,第二阶段(第二年)培训目标侧重于“团队辐射、评价反馈、优质提升”。四个培训阶段主要内容如下:


  1.集中研修


  (1)培训目标:聘请相关部门行政领导、专家学者和优秀培训专家为学员讲学,提升区县幼儿教师培训者理论和政策法规素养水平,提高区县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送教下乡培训能力和园本研修指导能力。


  (2)培训学时(天):10天(80学时),两年内分两个阶段完成,每次集中研修时间5天(40学时)。


  (3)培训重点:幼教阶段政策法规素养培训;培训需求评估诊断能力、学区幼教水平评估及绩效评估能力培训;幼儿教师培训方案设计能力培训;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研判能力及幼儿课程开发能力、园本活动设计能力等常规能力的培训;除了参加常规考核(学习心得、小组交流、培训者论坛等),学员还要填写《集中研修记录手册》并提交到具体承担相关单位部门进行评估。


  (4)实施主体:长江师范学院。


  2.影子研修


  (1)培训目标:明确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学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担任的历史使命,促进学员综合培训素养的提高,为实践研修阶段奠基;通过“影子教师”示范与学员研修相结合,“网络影子”研修相辅助,充分发挥“影子”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而进一步更新培训学员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让培训学员在当地区县幼儿教师培训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2)培训学时(天):50天(400学时)。


  (3)培训重点:在相关培训专家所在单位、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研修,“影子教师”示范与学员研修相结合。通过师徒结对形式,充分发挥“影子”教师的示范作用,让研修学员“如影随形”地近距离、全方位观察、感受“影子教师”的培训行为中蕴含的理念,把“影子教师”先进的幼儿教学思想、培训经验等,转化为自身的培训行为,从而拓宽研修学员成长的路径与方法;学员填写《影子研修记录手册》、撰写影子研修阶段性报告一份,同时提交到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进行评估。


  (4)实施主体:长江师范学院、影子教师单位、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网。


  3.实践研修


  (1)培训目标:在集中研修、影子研修基础上,以实践促进学员培训能力、评估诊断和培训方案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2)培训学时(天):30天(240学时)。


  (3)培训重点:结合网络研修相辅助,充分运用学员教师工作坊,重点培训以下能力:一是调查能力:学员返回所在区县,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所幼儿园或相关的工作坊,进行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及课程开发与管理调查;二是评估诊断和培训方案设计能力:运用集中研修所学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对调查对象进行诊断、分析及评估,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对策,完成一份幼儿教育评估诊断报告或设计一份幼儿教师培训方案,学员填写《实践研修记录手册》,同时提交到具体承担相关单位部门进行评估;三是培训实践能力:在调查、诊断、比较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课程开发规划等,实录一两堂幼儿教师专题培训课,同时提交到具体承担相关单位部门进行评估。


  (4)实施主体:长江师范学院、学员所在单位、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网。


  4.反思研修


  (1)培训目标:运用幼儿教育思想与幼儿教育培训相关理论经验,在前述三个阶段基础上,结合具体幼儿教师培训实践,进一步增强幼儿教师培训学员的反思解剖能力;剖析幼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明确幼儿教师培训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学员的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送教下乡培训能力和园本研修指导能力。


  (2)培训学时(天):30天(240学时)。


  (3)培训重点:结合网络研修相辅助,重点培训以下能力:一是在前述三个阶段基础上,结合具体幼儿教师培训实践,进一步增强幼儿教师培训学员的反思及自我解剖能力;二是剖析幼儿教师培训及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幼儿教师培训及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向,增强相关预判及研判能力;三是通过相关反思和本阶段的网络研修进一步提升学员的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送教下乡培训能力和园本研修指导能力;四是学员填写《反思研修记录手册》,同时提交一份《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总报告》到具体承担相关单位部门进行评估。


  (4)实施主体:长江师范学院、学员所在单位、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网。


  四、培训考核评价与特色创新


  (一)考核评价


  良好的考核评价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进步。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权威而真实的问题诊断报告。作为幼儿教师培训者的学员而言更是应该这样。通过自评、互评甚或引入第三方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培训质量,既能保证看待教师相关业务优点及问题的专业性,强化培训需求评估诊断能力,也能彰显看待问题的实际性,并更加接地气。自评及第三方等评价不仅仅是发现培训学员及相关教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挖掘教师的优点与长处,促进教师(培训学员)专业水平及师德水平的增值和发展[4]。


  1.考核内容及指标比例


  结业考核实行双百分制。考核内容由综合考核和“幼儿教师培训者论坛”两部分组成。学员按规定修满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及完成四个阶段的研修,综合考核和论坛均合格者,准予结业,发给培训结业证书。


  (1)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由学习表现、个案诊断、考察报告(实训视屏等)、网络研修日志及《研修记录手册》组成。其中,学习表现占40%(包括学员按教学要求参加理论讲座、研讨交流等各项表现)、个案诊断报告20%、考察报告20%、网络研修日志及《研修记录手册》占20%(考核学员四个阶段培训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掌握情况)。


  (2)培训者论坛。演讲论文质量占60%,论坛、答辩占40%。


  2.优秀学员评选


  (1)工作程序。班委建议、优秀学员评选执行小组推荐、学校审核、上级核准的工作程序。


  (2)评选名额。优秀学员的评选比例不超过培训班人数的20%。


  (二)特色创新


  1.培训模式创新


  创造性地设计“434”乡村幼教培训实践者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即本项目采用基于需求的“ACPR四维度”培训路径、三大培训内容能力矩阵模块、四个培训阶段的“434”培训模式进行设计。


  2.模块内容创新


  紧扣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及教育精准扶贫大背景,联系培训对象实际,紧扣乡村幼儿教师培训者需求,设置相关课程模块,加强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学员的培训政策及幼教政策法规意识等专业素养能力培训。


  3.凸显应用实践及管理创新


  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强化专题培训的应用性特点:增强区县级幼儿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辐射培训能力,强化培训需求评估诊断能力、学区及园本幼教水平评估、绩效评估能力和培训、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研判及培训方案设计能力;在培训方式方面,采用“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与案例相结合、讲授与交流相结合;同时创新管理及考核方式,即采取结业考核实行双百分制,重视应用性(联系一线乡村幼儿教育应用实际),兼顾理论性(考虑培训者专项能力理论强化),强化实践性(通过培训系列演练和培训者论坛强化实战性)。


  五、结语


  以上就是正在实践的“434”乡村幼教培训者培训实践模式的具体内容。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当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教育4.0等变革的年代,要变革首先就要激发一线教师及其培训者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到一种挑战感、一种不满足感或是一种不安全感,然后把这些感觉再进一步转化为期待感、发展喜悦感乃至一种责任感与人生意义感[5]。同时,“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扶贫减贫及消除贫困的攻坚克难决战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并正在全面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教育领域亦然,在现实中已经探索出许多鲜活的经验,但也突显出一些问题与困境。教育精准扶贫既为广大乡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子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对我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公平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我们将继续以学员的需求和对教育精准扶贫形势发展的研判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案,让每一位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培有所得,并不断领会教师国培项目的转向精神,关注乡村教师,增强应用型和培训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教师培训综合改革、提升培训质量而不断践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