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17次
  • 评分4
  • 59
  • 0

斯琴图亚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搭建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在分析网络媒介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Web2.0 技术的特征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社会媒介给教育应用所带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性参考和指导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Web2.0 技术;网络;社会媒体;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48-02

1 网络社会媒介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社会媒介是在计算机通信和移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体。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传递快速单一方向的信息为特征的Web1.0技术开始占据社会媒介发展的主导地位。Web1.0应用是一个单向信息传播过程,即网站工作人员对内容进行编辑处理后发布到网站上,用户再通过浏览器获取并阅读网站信息。随着二十一世纪Web2.0技术的出现,很多社会媒介用户不仅能通过网络搜索和运用各种信息,还能够更新和创作网络内容。Web2.0技术的明显优势在于它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传递,并将网络转化为参与平台,为用户提供资源编辑、加工、管理等特权,实现了终端用户之间网络内容的实时更新和共享以及多对多的用户间信息的连接和传递。换句话说,Web2.0时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信息传递交流理念。无疑,以Web技术发展为依托的网络社会媒介影响了知识的发现和传播方式,甚至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本文重点对Web2.0技术为代表的网络社会媒介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教育应用形式。

2 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社会媒体特点

概括来讲,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社会媒体有三个主要特征:知识创造、资源共享、以及共同体建构。表1对这三个特征,以及所对应的主要的用户活动形式以及工具概括如下:

知识创造:当前网络社会媒介为用户提供编辑和发布各种知识内容的可能,这些内容可以是文本、动画、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多媒体素材,且可公共开放进行大众传播。媒体内容的创造者不仅可以是一个单一的用户,也可以是多个用户共同创造,甚至对同一个内容,不同的终端用户可进行异地、非同步的编辑。用户不仅可搜索、使用他人发布的信息,还可以将他人或自己所创造的知识信息发布到网站上。因此,Web2.0时代用户既消费信息又生产、创建信息,同时承担着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创造者等多重角色。

资源共享:Web 2.0技术为用户发布和共享信息提供了各种支持。例如,用户可以编辑、发布、并与他人分享各种多媒体信息(如照片、日志、视频等),还可以上传或下载各自的信息资源,同时对他人已经发布的信息进行回复和评论。每个个体用户或小组还可以定制不同风格的主页,互相分享自己的态度、意见、经验和观点,并能随时跟踪和查看感兴趣的网页内容和即时信息。

共同体建构:基于Web2.0技术的各种在线平台能够将世界各地的用户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或者工作需要组成一个共同体,建立共同的目标,并进行用户间积极的参与、合作和交流,,从而在用户之间建立强大的知识链。大家可以在平台或虚拟社区里自由讨论、交流思想、解决问题、组织参与各种社会性活动;还可以创建作品,开展有效实时的交流,并将互动和交流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成长轨迹,为随时随地的参与、互动和反思创设良好的条件。

3 网络社会媒体的教育应用方式

3.1 基于网络社会媒介的写作

基于Web2.0技术的博客(Blog)、维基(Wiki)等能够提供多用户间的交互功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以博客为中心,访客参与反思、评价形式的各种写作和互动,并由博主带头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使用Wiki,我们可以实现多人一起编辑修改同一个网页内容,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共同写作活动中。此外,使用Google推出的网络办公系docs。google。com,我们还可以实现网络不同终端用户同时参与到在线幻灯片设计、文档撰写、和电子表格处理等活动中来。有了这样可以共同创作作品的实时平台,学生们可以共同参与到在线写作活动中,并随时修改和完善集体作品。依托网络社会媒介开展的写作活动利于学习参与者创建共同作品、发布反思、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贡献。

3.2 基于网络社会媒体的课程学习

Web2.0时代网络社会媒介的发展为在线学习活动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并促进了不同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例如,网络平台摩灯(Moodle)能够提供便捷的课程建设、管理、实施和评价功能。基于Moodle平台,教师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在平台中实现资源共享、作业上传、讨论互动等不同的学习活动。而基于专题学习网站WebQuest等所建立的网络探究学习平台鼓励学生们创建自己的个性主页,分享/下载多媒体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基于网络社会媒介的学习活动能够融入课堂和课外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即支持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活动的开展,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互动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3.3 基于网络社会媒体的在线讨论

基于QQ群、BBS等网络社会媒介开展的学习社区有利于展开以教师为中心的网络教研活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讨论活动,并能够促进教师间、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在线交流与智慧分享。但目前利用SNS社区和微博等Web2.0新技术的网络教研方式甚少,而这两种新技术的出发点就是使人与人的交往和交流更便捷。基于Web 2.0的在线讨论更加强调每个成员的作用和平等地位,使每个用户都有话语权,因此利于发挥参与、互动、协作、贡献等不同形式的学生为主的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现自由、共享、知识建构、发挥集体智慧的教育理念。

3.4 基于网络社会媒介的泛在学习

以Web2.0技术为核心的一些网络社会媒介工具能够在智能手机载体上操作并实现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泛在学习。例如,以推特、新浪等为代表的微博支持短小精悍的信息内容发表,鼓励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基于智能手机开发的移动学习系统(SmartLearning Mobile)还支持计算机的访问,并集上传下载资料、收发电子邮件、聊天、讨论区等功能于一体,使用户在移动的学习环境中按照各自的需要自发地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基于视频播客开发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如Geomcast)能够为学生们随时随地从网络、平板电脑或移动手机上复习课程内容提供便利。这种鼓励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和正式学习的束缚,带来更加灵活、便利的泛在学习形式。

4 结束语

大多数基于Web 2.0技术的社会网络媒介为用户提供免费或廉价、且方便易用的功能服务,并具有知识创造、资源共享、共同体建构等三方面的特点。Web2.0时代的网络社会媒介能够为多用户提供知识创作、编辑、发布、实时交流信息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多个用户的共同参与、协作和讨论。因此,在其教育应用中更加突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便于开展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各种学习活动。当前网络社会媒介的发展为不同形式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其主要教育应用方式包括基于网络社会媒体的共同写作、基于网络社会媒体的课程学习、基于网络社会媒体的在线讨论、以及基于网络社会媒体的泛在学习等四种。为很好地发挥Web2.0时代社会网络媒介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结合各学科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对如何建立不同的应用模式的问题进行实证探索,以为推进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教育应用提供操作性指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Merchant,Guy。Web 2.0,New Literacies,and the Idea of Learning through Participation[J]。English Teaching:Practice and Critique,2009,8(3):107-122.

(2)孙茜。web2.0的含义、特征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6(2)。

(3)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4)蔡建东,马婧。Web2.0教育应用领域知识图谱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2)。

(5)王卫军,徐建利。Web2.0教育应用国际研究前沿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