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激发能力

  • 投稿满身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785次
  • 评分4
  • 46
  • 0

郭卫东

(江苏省高邮城北实验小学225600)

【摘要】信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己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生活、社会、自身心理四个方面。信息技术在小学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手段等各方面跟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差异。作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与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探索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息技术;能力 ;心理;素质;认知;思维;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正面临着高科技产业化形成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变迁。它大大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己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有了明显提高。从而,在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是怎样的?它包括了哪几方面?它跟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系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简单地可以把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生活、社会、自身心理四个方面。“学习能力”包含下列因素:组织学习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求知欲、主动性、自信心等;“生活能力”包含下列因素:自理能力,自护能力,服务能力和独立性、主动性;“社会适应能力”包含下列因素:参与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自治能力和合作性、主动性、责任感;“自身心理四个方面”包括:认知、思维的通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和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

以上简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那它与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联呢?

信息技术在小学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手段等各方面跟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差异。作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探索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撑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低年级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的是小型益智游戏(金山打字通、推箱子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INTERNT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就要提高小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护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保护,如,可以看一些如何在火灾中自救和逃难的多媒体软件,看一些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网络报导等;还可以让学生在做幻灯片的过程中,做一些以自护为主题的作品。学生在上网时,让学生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从而,使学生在INTERNET这个虚拟的时空里,不会容易受骗上当,身心健康不会受到伤害等。在教学生“新建文件夹”这个知识点时,教会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电脑里的文件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到生活中,教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到有条不紊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三、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经常是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因学校正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课题研究),如分组完成一个幻灯版的制作,完成一幅小报的制作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电脑作品比赛(绘画、文本输入等),提高了学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每次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电脑情况,看看是否被其它同学破坏了,监督是否有同学在电脑室乱扔垃圾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在学校网站中增设了“学生天地”这一栏目,让学生在此倾诉自己的心声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注册申请电子邮件,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不是让学生沉溺于虚拟的时空,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生活,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要想成为一名“社会小主人”。最起码的合作精神、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责任感、自主性,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是不能缺少的。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主人翁。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创新,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索、创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画图中学会了画图中的拉伸扭曲后,可以给学生一个基本的图形,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多种新的图形。除此电子小报,幻灯片,网页网站制作等,每一个成果中都能闪现出学生的创新,教师应在教学中即时发现学生创造的火花,哪怕只是一个很微小的创新,都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感,闪现出创造的火花,都应给予鼓励,课堂上还可以多设些个“奖项”,如:最佳创意奖等,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愿意再次创新,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创造性思维十分活跃,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五、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多元化的操作、友好的交互无不刺激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学习画图软件时,学生画的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每逢节日,学生用自己的电脑绘画制成了精美的节日贺卡,送给亲戚朋友;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制作出一些神奇的动画等;计算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进了知识的宝库,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展翅飞翔。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与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探索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