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下水文”成为作文教学的“金钥匙”

  • 投稿止水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988次
  • 评分4
  • 69
  • 0

——漫谈“下水文”的撰写

黄梅发

关于“下水文”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得透彻:“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加透彻,指导就会更加切实,批改就会更加恰当。”教师喜欢写作文,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鞭辟入理,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下水文”可以说是魅力无穷。那么,如何写好“下水文”,让它成为作文教学的“金钥匙”,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呢?笔者呈现六点拙见。

一、目标明确化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在“下水”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研读教材上的习作要求,把握好本次的训练目标、训练重点和难点、以及作文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下水”时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只有“下水文”立于学生的角度,符合训练要求,并不超越训练目标,学生学习才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学生也才能接受,乐于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切忌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写作技能,天马行空地“下水”,凌驾于学生之上。居高临下的“下水文”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对作文产生厌恶的情绪。

二、内窖生活化

教师与学生毕竟经历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理解也不相同。如果“下水文”脱离童年生活,脱离童真童趣,写的是成人的生活,发表成人的见解,表达深邃的道理,学生会格格不入,敬而远之,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下水文”是为学生的习作引路的,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留心观察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出发,顺应学生的需求,去摄取直观形象、充满童趣的事物来写,这样的“下水文”才有向心力,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学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完“下水文”之后,能激发自己的兴趣,点燃创作的火花,能够产生“跳一跳,摘到桃”的想法与勇气,从而产生一试锋芒的写作欲望。如,一次作文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我就抓住了学生幼稚、天真、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写出了下水文《好玩的小狗》,表现了小狗好玩、调皮、机灵的特点,充满情趣。学生一看“下水文”,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便产生了写作冲动,在“下水文”的引路下,通过鲜活的语言把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描写得生动形象,一只一只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三、语言儿童化

“下水文”既然是给小学生习作引路用的,教师也就不能用成人的语言去写作,把自己的语言强加于儿童。成人化的语言,学生理解不了、接受不了,学生只能望而却步,同时被扼杀了写作兴趣。教师“下水”时,要力求用儿童化的语言去表情达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下水文”亲切自然、可学可用。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著名作家王旭峰也曾说过:“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因此,下水作文时,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如让学生写春天,在引领学生观察、拓宽习作思路、与学生交流后,我就下水作文,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

春天来了,花儿睡醒了,她伸伸懒腰,露出了美丽的笑容。她看到我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裙,说“小朋友们,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漂亮!”……春天来了,小河也笑了。小鱼儿在水里尽情地跳着芭蕾舞;蜻蜓飞来了,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小鸟在小河边的树枝上欢快地唱起了美妙的歌声;顽皮的小青蛙从田野里也连忙地蹦过了,“叽叽,呱呱地叫着,为他们演奏。……这样符合儿童心理、情趣和习惯的范文,学生倍感亲切,易于模仿。学生在范文的引路下,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写出了多姿多彩、富有活力和灵性的作文来,发展了个性化语言。

四、技巧同级化

教师撰写的“下水文”,除了在选材、立意、语言上要与学生水平一致外,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也要和本学段的学生已掌握的表达技巧一致。比如,学生刚学习总分式构段方式,或者倒叙的开头方法,教师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就要尽量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或者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开头;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写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老师在“下水”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描写人的方法,这样撰写出来的“下水文”才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熟、熟能生巧,真正地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五、形式多样化

要使“下水文”更具有效性,切实起到启迪、导向、激励等作用,达到帮助学生学会作文的目的,我们还要讲究“下水文”形式的多样化。“下水文”除写整篇的文章外,更多的时候是写片断、写句子,或仅列一个作文提纲。选择什么样的形式,这要根据作文训练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来确定,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只有因材下水作文,因材施教,才能提高“下水文”的指导效果。

我指导五年级学生写“我爱家乡的美景”,先带领学生游览了家乡的卧龙山公园、朝斗岩、龙源潭等景点,然后我以卧龙山公园为题材写了三个片断:一是描写卧龙山公同“民乐亭”的片断,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二是写了由“民乐亭”到“金少寺”的过渡段;三是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了由“金少寺”到山顶的过渡段。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一个景点,是这次作文的重点;景点之间的过渡是学生作文的难点。我选择写这三个片断,不写整篇文章,是想起到迁移、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不仅让学生掌握抓住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表达,同时也是为了留一些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避免因过度的模仿造成千文一面的现象。

六、质量层次化

实用性和实效性是“下水文”的灵魂。许多教师认为“下水文”应该是一篇佳作,是一篇很规范的文章。其实不然,它不能以立意高尚与否、文采斐然与否等文章本身的质量指标定好坏,而应以使用后产生效果的高低判优劣。所以,我认为“下水文”并非都是佳作,它也可以是庸文、病文。这里所说的,佳作是指既符合本次习作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及能力,又在取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较好的范文;“庸文”是指没有出彩之处,如题材不典型新颖、语言不生动有趣、描写不具体形象等例文;“病文”是指有毛病或有问题的例文,一般在批阅学生习作之后撰写,把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写进去。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读过佳作“下水文”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评一评好在哪里,讨论还可以怎样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激起写作欲望。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一是学习借鉴了佳作的精妙之处,掌握了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写作知识和技能;二是激活了思维、开拓了思路、丰富了语言,克服了“依葫芦画瓢”的弊端和千篇一律的败笔,从而使许多学生写出了既符合要求又富有个性的好文章来。在学生读过庸文或病文后,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改,说一说什么地方没写好,什么地方有毛病,议一议应该怎样修改。只要学生说得在理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引导迁移,鼓励学生参照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就如游泳教练矫正运动员不规范的动作一样。这样可起到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纠正偏差的作用,以致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撰写“下水文”是一门艺术,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方面。愿我们语文教师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写出灵动而又高效的“下水文”,让写作这块园地成为学生倾诉烦恼、享受快乐、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