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法”导言行适“罚”促反省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798次
  • 评分4
  • 89
  • 0

林红明

一天中午静校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只听到班长急促地在手机中大声喊道,“老师,不好了,班上打架了,您快来!”我丢下手中的饭碗,飞快地向教室奔去。

等我跑进教室,架打完了,第二组中间的几张座椅东倒西歪,班干部拉住了打架的几个同学,脸上不是有指甲刮伤的痕迹,就是青一块紫一块,学习委员匡亮脸上还肿了一小团。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学习委员还参加到打架中。我先带他们到校医务室对皮外伤进行了简单处理,然后带他们到我的办公室了解打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14632班是我新带的汽修全男生班,班级有57个男生,他们素质层次多、学科基础差、贪玩好动强。保持班级平稳、有序,促进班级团结、和谐,是入学初期班级建设的目标。但是入学一个月刚过,班上学生之间的矛盾有的就开始凸显,已经发生过几次吵架,根据以往工科班的带班经验,男生打架的发生是预料之中,但没想到平时表现老实、文雅的学习委员会参与其中。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调查,事情的经过是,蒋伟静校时开了手机音乐,坐在他前面的夏洋被他吵醒后就劝他关掉音乐,蒋不但没有理睬,还出口伤人,夏见蒋骂人就发火抓住他的衣领,警告他再骂就打他,蒋也大动肝火又骂他一句,于是夏就先动手打了人,然后双方就厮打了起来。坐在蒋旁边的学习委员匡亮是夏的同宿舍朋友,见状不是上前拉架,而是行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帮夏打了起来。

架打过了,学生处分调查材料也做好了,让他们各自在材料上签了字,此时他们没有了打架前的怒火,倒能感觉到他们脸上的一丝丝紧张,他们耷拉着脑袋安静地站在我的办公桌前。青春期的中职男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网络、电视、电影中哥们儿义气的影响。更糟糕的是,当前不少中职生法纪意识淡薄,甚至是法盲。鉴于此,我没有简单地上报调查材料,而是抓住这个契机,先对他们及整个班级学生进行教育

针对学生的“法盲”状况,首先我要求打架的学生利用课余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的处分条例和我校的《学生行为N个不能》,并摘录其与今天打架相关的内容;其次,写好检讨书,特别要写出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准备好为今天错误行为向对方道歉。“法规”学习体会及检讨书在下周一上交。周末我利用在家的休息时间,从网上下载了法制宣传视频。

第九周周一到了,上周打架的学生在上午都老实地上交了对我校“法规”的学习摘录与体会,并递上了道歉书,我仔细检查和翻阅,尽管书写不敢恭维,但字迹还算工整,从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认错态度。鉴于他们头脑中初步武装了“法规”,并有了悔改表现,根据我班班规“量刑处罚”的原则,要让犯错付出代价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处罚夏、蒋、匡分别两个礼拜、一个礼拜、四天打扫教室卫生,他们乐意接受。

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是我校的班会课,我临时改变了班会主题,给学生开一节《法制在我心》的主题班会。班会以打架学生公开检讨并向对方道歉开始,然后我让学生观看法制宣传视频《致命的一刀》和《“义气”的铁窗泪》。视频中的青少年打架致命和江湖义气的主人公付出了坐牢八年的沉重代价,在学生还沉浸在为主人公痛惜之际,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假如我是片中的主人公,我会……在讨论的最后阶段,我特意点夏、蒋、匡三个打架学生分别谈谈他们的感想。蒋说,“问题都是由我引起的,我不该在中午静校违纪,更不该出口伤人,我没想到小小的违纪和不文明会引发这么大的问题,今后我要遵章守纪,做个文明人。”夏说,“他骂我,我打他,我以为天经地义,现在才知道我就像视频中的主人公犯了法,成了罪犯中的主犯,我不该动手打人,我保证今后再不动手打人了。”匡说,“像第二个视频中的主人公一样受朋友义气的影响,我动手打人拉了偏架,我作为班干部不但没有起到主持公道去解决问题的作用,反而把问题扩大了,老师,对不起,我要向全班同学道个歉。”说完,匡向同学们鞠了个躬,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此后的两个礼拜中,他们都认真执行了卫生劳动的处罚,在共同的卫生劳动中,他们又和好如初,处罚期结束后,他们还经常下午放学后留下来整理教室卫生和桌凳。鉴于此,我决定不上报学工处给予他们处分。

反思上述案例,我总结了如下两条建议供同仁参考

1、当前不少中职生法纪观念淡薄,加上青春期容易冲动及受不健康影视的影响,遇到矛盾往往有暴力倾向,为此,学校及班主任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以法纪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言行,才能有效地培育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违纪处分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夏、蒋、匡这样的学生适当处罚就达到了反省教育的目的,就没有必要动用处分。简单处分把违纪学生通报全校,有时只会让他们自尊心受损,自卑心加重,让教育适得其反。傅维利教授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动用惩罚教育前,班主任务必备好这一课。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