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实录

  • 投稿凡夫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66次
  • 评分4
  • 91
  • 0

◎管霞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当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漂泊在诗歌的旅途中,用灵魂唱歌;然而,他又是一个精神病院的疯子,在福利院擦了十几年楼道,刷了多年的碗;他就像一只荆棘鸟,用流血的喉咙、嘶哑的声音,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他就是当代诗人食指。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诗作,请大声地念出题目——(生齐读)相信未来!

活动一: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师:读得不错,字音准确、声音宏亮。不过,我听到同学们在读第三小节时有两种不同的停顿。这位同学,你来读一读。生: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师:能说说这样停顿的理由吗?生:句子要有一个动词,“指”是动词;“掌”也是动词,掌握的意思。师:你是从语法角度去理解的。也有的同学在手指、手掌后面停顿;我查了很多音频资料,大多数的朗诵家也这样停顿。这是为什么呢?生:手指是不是像排浪啊?师:你发现了它是一个比喻句!同学们举起手来看看,手指像排浪吗?(生比划)师:一高一低,一个接一个,像一排排巨浪涌向天空!手像排浪,那么手掌像什么?生:手掌像大海,很宽阔。师:这个相似点抓得非常准。曙光和笔杆哪里相似呢?生:都是笔直的。师:是的,这是三个相关联的比喻句。选择在“手指”、“手掌”后停顿,是从修辞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一小节,而且,这样停顿还能造成一种语言陌生化的效果。其实,无论哪一种停顿,我们都能读到一种豪气冲天的气势,仿佛看见一副雄浑壮阔的画面,诗人面朝大海,张开双臂,拥抱着早上的太阳……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生齐读第三小节)

活动二:品读诗歌,理解意象与情感

师:同学们读出了这种豪迈!诗歌怎样才能读得更好?仅仅读准字音和停顿是不够的,还得读出感情,要有自己对诗歌的想象和领悟。刚才同学们的内心读到了什么?请与大家分享一下。生:一种坚定的信念。现实很黑暗,但还能充满信心。师:同学们也这样认为吗?(生点头)我也赞同你们的理解。既然诗中有现实的黑暗,又有诗人坚定的信心,那么诗歌的情感也是在起伏着、变化着的。请大家拿起笔来,按照你的理解,画一条情感曲线,来呈现诗人的情感变化。(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师:请两位同学说说理由。生:第一、二节情感比较低沉,因为有一些感觉很压抑的词,像“蜘蛛网”、“无情”、“查封”,还有“悲哀”……这都是让人感觉很压抑的词,所以我画的曲线是向下走的。“排浪”、“大海”这些词,读起来比较豪放,所以,我觉得后面几个小节的情感应是节节攀升的。师:你说得对。所以,刚才读第三小节时,我们读得豪气冲天。你能说说后面几个小节为什么是节节攀升的吗?生:我也说不出来,感觉应该是这样。师:所以,你就跟着感觉走了?谢谢你勇敢大胆地表达想法。请这位同学说说你画的曲线。生:我画的和他不同,我把每一个小节的情感曲线都画出来了。除了第三小节我们的曲线是一致的,前三节和后三节我们都画得不同。师:哦,说说看?生:我觉得,前三个小节是告诉我们“怎样相信未来”,而从第四小节开始,是告诉我们“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一节是情感的呼告,一种坚定信念的表现,所以,每一个部分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师:你真是感觉敏锐!一下子就理清了诗歌的整体结构!请继续说。生:我觉得第一、二小节整体感觉是低沉的,但是每一小节中也有变化。比如,第一小节中的“蜘蛛网”这个意象给人感觉很压抑,“灰烬的余烟”也是很低沉的,可是到了后面的“铺平灰烬”、“相信未来”情感就应该上扬了。第二小节里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情感是低沉的,“凄凉的大地”更低沉,但到了最后的“相信未来”,情感又立刻上扬,所以我画的曲线都是前面低,后面往上抬得高。

师:(板书:蜘蛛网、余烟)这位同学不仅抓住“凄凉”等直抒胸臆的情感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还抓住了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来探究情感曲线。理解了意象,也就拥有了解读诗歌的钥匙。你还能给大家说一说后面的几个小节的情感曲线吗?生:第四小节是分析原因,情感比较冷静,我画的是平缓的波浪线;第五小节有“腐烂的皮肉”这一让人感觉很低沉的意象,第六小节一开始低沉,到“我坚信”情感开始上扬,一句比一句坚定;到了第七节,情感一下子放开,好像宣泄出来一样,这条曲线也就上升到了情感的最高点。(全班鼓掌)师:这位同学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探究诗歌的情感曲线,是非常成功的阅读经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的前两个小节,哪些是表现“苦难”的意象,哪些又是表现“希望和信心”的意象呢?

(生回答,师板书:炉台、紫葡萄、露水、鲜花、枯藤)师:为什么这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苦难或者希望呢?生:炉台很温暖,能让人感觉到美好。生:紫葡萄让人觉得特别甜。师:你是不是特别爱吃葡萄啊?(生笑)为什么不是小葡萄、涩葡萄而是紫葡萄呢?生:紫葡萄是秋天的果实,有收获的喜悦。师:同意。它象征着收获的喜悦。可是“紫葡萄却化为秋天的露水”,露水如何理解?生:露水很凉,形状像眼泪。这句话是说即将收获的果实化为乌有,变成了凉凉的眼泪。师:鲜花让我们想到什么?生:鲜花象征荣誉、成功、美好。师:美丽的鲜花却依偎在别人的情怀,作者怎能不苦涩呢?所以,他才用枯藤去表达他坚守的信念。枯藤虽于枯,却依然有生命力。我们解读了前两小节中的意象,看看黑板,这两组意象是什么关系?生:对比。左一列是压抑的,充满苦难;右一列则是温暖的、美好的。师:是的。我的板书上留了一个空,你们看一下,是哪一个表示温暖美好的意象没有写上呢?生:雪花,美丽的雪花,也是象征美好。师:(板书:雪花)对。这两组意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种天真固执的信念,是——?生(齐):相信未来。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这些意象能不能换位置?比如说“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紫葡萄,我的炉台化作了秋天的露水”?生:(摇头笑)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环境不一样嘛。每一小节的意象都是一个和谐的环境。有炉台才有余烟、灰烬;冬天用炉台,当然是冬天才有雪花。师:这位同学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啊!正如你所说,同一个环境的意象要和谐,紫葡萄是秋天的果实,才对应着露水、枯藤。所以,解读诗歌,我们不但要理解意象的内涵,还要理解不同意象组合形成的浑然一体的意境。在这个完整和谐的意境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师:(板书)无论世界有多黑暗,哪怕阴云密布、风雨交加、挫折重重,他都会用心中珍藏的一把利剑,刺破乌云、冲过阴霾、越过挫折,直指向自己坚定的信念。(生鼓掌)师: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是一种看透苦难依然要拥抱光明的悲壮。谁来读读前三节,用朗诵来展示这种情感起伏的变化?(生读后,其他生鼓掌)师:这位同学用恰当的语调、节奏读出了坚守与悲壮,读出了情感的起伏变化,读得好!我们再看后面的小节。第四小节探究“相信未来”的原因。请齐读,“我之所以相信未来,是因为——”(生读第四小节)为什么诗人相信眼睛?生: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师:你的比喻非常恰当。在诗句里面,眼睛有什么特点?生:能够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师:对,这些词说明,眼睛能够看清历史、明辨是非。可是,作者为什么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呢?生:作者不相信当时的人们吧?当时应该很黑暗,我觉得只有作者很冷静的样子。

师:(PPT链接)正如同学所说,当时年仅19岁的作者非常冷静,有超强的洞察力,他“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正意味着当时很多人看不清现实。食指也是一名红卫兵,但是当他有一天,看到自己的老师被一群红卫兵围攻、毒打的时候,他忍不住冲进人群去救老师。你们可以想象,食指也因此遭到了迫害。而就是这种迫害,使食指冷静下来,认识到了红卫兵运动的幼稚、荒唐和危害。诗人不在乎当时那些“别人”的态度,他在乎什么呢?生:“人们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师:是的。他在乎的是人们对“脊骨”的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腐烂的皮肉是表层的创伤、暂时的困难;而脊骨呢?生:坚硬的东西,就像中国的脊梁一样,有不屈的信念。师:对,有内在的灵魂。诗人特别“焦急”,“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他希望人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锐利地识别什么是“皮肉”,什么是“脊骨”。所以、黑板上这位女生画的情感曲线更细致,更符合情感的起伏变化。第四节冷静;第五节低沉,积蓄情绪;第六节上扬,体现出焦急;最后一节斗志昂扬,向苦难宣战,达到诗歌的高潮!谁来读读这四个小节的情感变化?(生读)师:前面几个小节读得感觉不错:有平缓,有昂扬,但是最后一节的情感不够饱满,你再试一试。(再读最后一节,全班鼓掌。)师:你热情的朗诵感染了我们!现在请大家一起,想象自己就是食指,沿着这条曲折起伏的情感曲线,读出那个时代的苦难和希望。齐读!(生读全诗)

活动三:联系时代,深悟诗歌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非常动情!特别是后三节,读出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老师都被感染了!但有人却说“诗贵含蓄”,“《相信未来》后三节太直白了,损害了诗的整体风格”。你们怎样看待这个评价?生:我觉得就应该直白。因为食指才19岁嘛,直抒胸臆,能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师:嗯。了解作者年龄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生:我也觉得后半部分不能太含蓄了。要坚信未来,就应该大声地喊出来。师:其他同学还有意见吗?生:我觉得不能太直白。就因为写得太直白、太直接,所以,食指才得了精神病。我看了助读材料,如果他写得含蓄一些的话,怎么能受迫害呢?师:知人论世是评论作品的一种原则,阅读助读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你说得有道理,他当然可以含蓄些。含蓄些,就不会有权威人物给它一个“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的评价;含蓄些,19岁的诗人就不会被扣上“反动诗人”的帽子,遭受迫害,以致被送进精神病院。食指,当然可以选择含蓄些!可是,他最终选择了直白、勇敢地喊出“相信未来”,让这首诗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大江南北,最终成为影响、鼓励一代人的精神食粮。那,是个怎样的时代?(PPT展示“文革”背景)

师:1968年,是“文革”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禁锢思想的年代、一个压抑个性的年代。学校停课、高考取消,全国大串联。红卫兵们毁坏文物,抄家整人,甚至于私设公堂,把一些所谓“反革命分子”打残、打死。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层出不穷的批斗会;国家主席、国家元帅,都成了批斗会的对象……在那个令人绝望的年代里,食指依然憧憬美好的未来。(生沉思)师:了解了时代背景,我们就懂得食指的处境了。所以,《相信未来》不是一个人的呐喊,而是那个时代所有被压抑的人集体的呐喊。如果,诗歌后三节还是像前三节那样,用含蓄的意象来表达,怎么会体现食指对人性的反思呢?这,正是食指的可贵之处啊!我们再把第七节读一遍,体会诗人对未来的渴望。(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声音宏亮、情绪饱满。世事变迁、岁月流转,这篇写于1968年的作品,经过4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今天读这首经典,你又能读出怎样的启迪呢?生:对待生活中的不合理的现象,我们也要象诗人一样,在精神上反抗。生:诗人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相信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未来啊!师:说得太好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未来呢?我想一定有同学关心现在的食指。他住在北京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斗室,依然写诗、依然读诗,依然神采奕奕。食指没有变,老人对未来和生命还是不改初衷,充满渴盼和热爱。师:如果有一天,你的人生遇到了苦难;如果有一天,你被欺骗甚至于被抛弃。你是否也会像食指一样,固执地拿起号角,吹响属于你的“相信未来”?(生点头)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品读经典!(放音乐,生读)

结束语

师:人生漫长,受挫难免,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热爱生命、相信未来。感谢大家,给我们彼此留下生命中的一份美好!

执教感言

这次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让我深谙一个真理,那就是: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对“少教多学”理念,我的理解是一句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阅读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预设的环节,用执教者的思考、情感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展示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的权利,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结果是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抹杀的是学生独特的个性。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用画情感曲线图的形式作为贯穿第二环节的主线,让老师跟着学生阅读走,注重课堂的生成。每一个活动,我都要按照学生的阅读情况,依据课堂生成,灵活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意象、感悟情感。这样的设计最简单,也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课的时候,我只是问题驱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多方对话。当我抛出“画情感曲线图”的时候,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超出我的想象;在“后三小节应直白还是含蓄”的讨论中,学生个性的回答,更是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种注重课堂生成的设计体现了“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教师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空,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当学生不是被迫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学生的潜能才会被唤醒。学生的梦想被引启的时候,学习才会是真正快乐的,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才有可能。这应该是“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吧!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第39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