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8-08
  • 阅读量2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互联网+”给传统的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是当前党建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通过统筹制定中长期党员教育管理规划、完善党员管理体系、构建党员教育工作新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4个维度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教育管理


  党员教育管理是贯穿我党整个党建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对我党执政能力水平起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求党的建设要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驱动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高校党建工作具备良好的互联网应用条件和人才队伍储备优势,文章以“互联网+”为背景,试图探索高校如何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进而开拓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


  一、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和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全面过硬[1]。“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确保党组织团结发展,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基本保障[2]。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中坚发展力量,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夯实高校党员队伍根基,有利于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整体作用水平。基层党组织吸收大学生加入共产党就要始终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必然提升基層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必将能够发挥党强大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3]。


  (二)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需求


  高校的重要职能是为新中国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大学生党员以其特有的综合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注定要成为国家未来的开拓者,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中国建设者,就必须加大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和对学生党员的要求,让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先锋带头作用,更好的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先进性。通过高校多元教育载体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建立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思想教育体系,方能使大学生党员进一步提升先进性、纯洁性,坚信共产主义理想。


  (三)发展大学生党员后备军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新鲜血液,身上背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能否教育管理好大学生党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进步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坚持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仅有利于保证大学生党员实现组织入党,更要思想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学生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奋发向上,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合格接班人,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联网+”大环境下的现实驱动


  2015年7月,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指导意见,“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4]。”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党的建设,开展“互联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方面,随着我国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党员流动性的不断增强,亟需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来适应党员规模大、流动范围广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在技术上能够为党员教育管理开辟新的空间、提供新的载体和平台,并能够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新的理念和模式。


  (二)高校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多数高校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运行体系,为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支持。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还有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WIFI全覆盖,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寝室里,学生都可以方便实用QQ、微信、APP等多媒体网络软件。同时,高校有着庞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等,她们不仅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还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技能。优质的师资力量为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人员架构。


  (三)大学生接收信息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影响整个社会的同时对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带来了影响。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枯燥、难于理解,而且难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和智能网络的工作方式,可以搭建多渠道师生沟通平台、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仅能够有效适应大学生接收信息方式,而且能够明显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大学生在互联网应用方面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各种网络设备多媒体软件能够做到较为有效的运用。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整体党员教育管理规划


  党员教育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党建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与其他参与要素协调统筹,形成有机统一党建工作体系。然而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国内多数高校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部分高校尚处于传达、落实文件精神等阶段,缺乏自身长远的系统性教育管理规划,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稳步前进的动力。


  (二)党员教育网络化利用不充分,形式单一


  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观念陈旧,对互联网技术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党建网站未设置党员教育专栏,网站的建设流于形式,空有架子,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功能。这种现象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极为常见,党建网站的建立通常只是为了应对上级组织的要求或应付检查,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党员建设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化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师资队伍,包括大量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但能否充分利用好优良的人才配置,建设一只优秀的党员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是一项重要待攻的课题。


  四、“互联网+”视角下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


  (一)统筹制定中长期党员教育管理规划,形成顶层设计


  党员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党建任务需要制定科学的顶层规划做支撑。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常态化的新媒体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联盟,通过工作联盟实现党建信息资源共享、经验共享,从宏观层面进行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制定有据可循的、持续性的中长期党员教育管理规划。同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党建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党建信息化制度和标准的考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


  (二)依托互联网+完善党员管理体系,增强党员管理工作有效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应该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纵深管理体系。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通初步实现了党员的纵向管理,为党员信息化管理全面开展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高校应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运用,引导党员管理工作向深度发展,增强党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在已有党建平台基础上继续加强完善平台建设,搭建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立体化模式。二是通过党建网站、QQ、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平台,及时发布党建工作的相关信息,做好上情下达;拓宽学生党员与任课老师、院系领导之间网上沟通渠道,做好下情上传。


  (三)依托互联网+夯实党员教育根基,构建党员教育工作新模式


  (1)互联网+党日活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党日活动的落实对于强化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题党日活动应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丰富拓展主题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使学生党员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提升学习教育效果。例如,围绕中央重要思想、重要会议精神、重要法律法规、时代热点问题等为主题内容,通过视频录制、网上微党课、网络直播、知识竞赛等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党员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互联网+党校学习


  党校学习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提高党性修养和增强党性锻炼的重要课堂。高校党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把网上教学平台与大学生党课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党课教育模式。通过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联盟,增进高校与社会之间、高校与地方党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联合共建,创建网上党校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以动态教学模式让每一名党员都能有针对性地参与在线学习。让党员互动和分享,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党校教育实效性。


  (3)互联网+组织生活


  党的组织生活是基层党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将基层党组织生活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党员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网上党支部,以QQ、微信、移动APP等平台为载体,突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上开展组织生活,实现网上网下组织生活并行。通过“互联网+组织生活”,发布各种文件通知、工作举措、活动动态、重要事项等,整合党员零散的時间,使组织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党组织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加强党组织凝聚力。


  (四)加快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强化教育队伍保障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党建工作的迅速融合,对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党务工作者既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论,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与内涵,还需要具备熟练应用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在业务理论培训的同时,通过计算机业务培训、专业研讨等形式加强对高校党务工作者网络素养的培训力度,提高党务工作者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的各项能力,包括收集信息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舆论是非判断能力、多媒体处理能力等,逐步建设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建工作队伍。


  作者简介:王琳(1985-),中级职称,硕士,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职组织员,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爽(1985-),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