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路与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11-07
  • 阅读量9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在消逝的传统和尚未形成的现代家庭教育模式之间,当代中国家长迫切需要来自社会支持系统的科学理念和方法的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要严格遵循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从准备做父母的源头起步,根据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制订分阶段家长学校教学大纲,规范家长学校教育内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律责任、教育责任、为子女表率的道义责任,完善失职违规的惩处措施;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渠道,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社会力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策略;


  作者:张华


  家庭教育作为新生代育成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得到文明世界的普遍重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中,家教传统源远流长。不仅许多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格言警句世代流传,各种“家训”“家书”、以“小、三、百、千”为代表的“蒙学”等,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著作序列,滋养并指导了一代又一代未成年人家长。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华民族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一个旧世界、缔造了一个新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迅速地追赶着世界现代化的潮流。百年屈辱的历史、民族复兴的梦想,让“更高、更快、更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传统的“君子教育”与现代的“强者教育”之间出现了文化层面的断裂。虽然,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望子成龙”的梦想依然支撑着绝大多数家长“俯首甘为孺子牛”,但尽情享受父母之爱的“新新人类”却越来越不把长辈的期待放在心上了。信息时代的八面来风,多元文化的复杂元素,荧屏偶像的榜样示范,友伴群体的互动互喻,都在无形中消解家庭教育的影响。当代中国家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家庭教育迫切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


  一、一个严峻的现实:庞大的家庭教育需求和缺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8岁未成年人口为2.96亿,其生物学父母总数5.92亿[1],是当今世界最庞大的家长群体。由于“十年文革”造成的文化断裂,当代中国家长在群体无意识地延续“望子成龙”民族心态的同时,却不知如何继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家教传统。经济腾飞时期弥漫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浮躁心态,造就了一代“输不起”家长。“什么加分学什么”“哪有捷径走哪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新家教格言”,家庭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第一任教师的责任被简化为“第二课堂陪读”和“全天候家政服务”。成功家教的内涵被压缩为“出类拔萃的考试成绩”。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模式成为普遍的家教误区。作者长期主持青春热线,通过线上线下家长学校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家长互动的经验证明,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家庭教育缺陷的影响,而被高期待和高焦虑困扰的家长,自身不当的教育方式又往往成为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导火索。家教定位之误、亲子课业之战、代际沟通之难、青春期情感之惑、行为安全之虞,一股脑集中在当代家长面前,构成家庭教育前所未有之困局。面对神童与顽童、学霸与游霸、娇子与逆子,越来越多的家长痛切地感到,与需要竞争、“持证上岗”的职业领域相比,不设“准入门槛”可以“无证上岗”的家长角色反倒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压力与烦恼。


  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诸多法律政策,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1992年以来国务院历次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作为主管部门,1996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的四个五年计划,并陆续出台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长学校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规范性文件,关于家庭教育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附设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并已稳居世界首位,在城市中小学,专业且高端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进校园已成为“新常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的家长委员会也逐步普及。但由于社区末端、家长身边尚未建立起可以随时提供家教指导的社会支持系统,除了遭遇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时可以拨打110、120之外,时常面对教育困惑的家长常常求助无门。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


  二、对现有家庭教育支持渠道的分析与反思


  面对庞大的家庭教育需求,出版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妇女组织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不同的家庭教育支持渠道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和问题。


  1.火爆的家教图书市场:严肃的理论探索与急功近利的炒作并存


  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当代未成年人家长文化水平远远高于自己的父母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未成年人家长集中的25~49岁年龄段,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已超过八成(80.66%),其中越年轻的家长教育程度越高:30岁以下的幼儿家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20.57%,以上各年龄组依次为15.22%,10.64%,7.72%,7.05%,见表1。


  由于绝大多数家长具备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比以往任何一代家长更在乎孩子的前程,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从家教图书中寻找“立竿见影”的教子策略,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家教图书市场因而持续火爆。


  随便点击任何一家网上书城,家教图书的种类和数量都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图书内容涉及家教理论、家教方法、素质教育、养育男孩、养育女孩、胎教早教;图书范围涵盖古典现代、东方西方,从哈佛家训、犹太人育儿经,到古今中外名人教子;图书风格既有各级人文社科立项课题成果、严谨的教科书,也有虎妈、狼爸们的现身说法;出版机构既有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出版社,教育、人口、妇女、青年等专业出版社,也囊括了地方出版社,甚至不同类别的工业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等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除了大中小学教材之外,家教读物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出版业蛋糕”。


  值得肯定的是,如此多的出版机构放下身段关注家庭教育科普读物出版是一件好事情,在给家长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用铺天盖地的覆盖方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这种一轰而上的出版势头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为了争夺眼球、制造噱头,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态度,一些家教图书在传播知识的科学性、研究问题的专业性、教育对策的导向性等方面把关不严、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格外突出。在诸如穷养富养、圈养放养的利害得失,家教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也给家长造成了许多困惑甚至误导。由于现有科研评价体制的导向作用,社会科学名家、教育专家不愿意或不屑于做家教科普的现象非常普遍。家教图书市场既缺少能够占据制高点的精品力作,也缺乏对优秀家教读物的筛选、评价、推介机制。


  2.日趋普及的家委会和家长学校:有效的家校联接机制已见雏形但功能发挥面临诸多局限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如何形成,是一个被长期讨论的课题。为了强化家校合作,教育主管部门和负有家庭教育指导责任的妇女组织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以山东为例,省教育厅2009年在全国率先颁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家长委员会宗旨:“坚持家校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家委会的8项具体职责、家长委员会的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程序[3]。经过6年努力,全省范围内城区中小学家委会已经基本普及,并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最近出台的《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则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作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到2016年,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条件成熟的市、县(市、区)建立市、县(市、区)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家校通网络平台,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加强家庭生活教育,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推行‘家长义工制度’。培养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志愿者,建设一批优秀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4]。由妇联组织层层督建的家长学校在全省已经超过了6万所。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于2010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成立山东省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凝聚了一批专家学者,为家长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动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妇女等社会组织,通过家庭教育课题立项、教育科学课题立项、人文社科课题立项,推出了不同版本的家长学校教材和家教科普读物,给家长学校提供了课程参考。这两个渠道的探索,对于建立有效的家校联接机制,形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教育合力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妇女组织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分工的“错位”,负责创办家长学校的妇女组织不掌握基本的教育资源,难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培养稳定的师资队伍,无法保证教育内容的连续性,难以满足家长“和孩子同步成长”的需要;负责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教育机构则很难完全理顺学校和家委会的关系。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决定了家委会应当更多地发挥监督制衡作用,但事实上学校更乐于将其作为延伸学校教育的“助手”和分担责任的“防火墙”来使用。加上家长本身的素质能力差异和频繁的社会流动,农村中小学家委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选不到合适的人、组织不起来正常活动等实际困难。已经建立的家长委员会在许多学校流于形式。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根据孩子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家长教育的要求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3.社会培训机构:在服务承诺和逐利目标之间,价值天平时常发生倾斜


  当代中国家长输不起的普遍心态,导致了教育投资的盲目性,也催生了庞大的校外培训产业。随意点击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家教”,都可以得到数百万条家教信息:一对一辅导快速提分!20年培养20名高考状元!200名中考状元!5000家教名师任您选!从出国留学、高考冲刺、中考辅导、小升初辅导,到幼小衔接;从奥赛辅导到直通“最强大脑”的小学生珠心算训练;从可以保证考级加分的艺体培训,到婴幼儿保健馆,社会培训机构如水银泻地般渗透到孩子成长的一切领域、各个阶段。面对眼花缭乱的广告和诱人的承诺,急功近利又容易盲目从众的家长只得倾其所有,以求“万无一失”。过去专门给学习困难的孩子提供的课外辅导,近年来已经演变为优等生的“第二战场”,辅导方式也由“一对一”衍生出“一对多”,成绩越好的孩子报辅导班越多,正在成为令人惊讶“新常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数量庞大且良莠不齐的社会培训机构,在服务承诺和逐利目标之间,价值天平很难保持平衡。艺考生专业辅导的价码已经高达每小时数百元。虽然家长和孩子可以“用脚投票”,自主决定取弃,但乱象横生的校外培训大大增加了选择成本。这些名为“家教”的培训项目,事实上和家庭教育毫不相干,充其量只是第二课堂而已。


  三、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源头上为家庭教育保驾护航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下整合所有的责任主体各司其责。


  1.婚姻登记机关和妇幼保健机构:给准备做父母的人上好家长责任和优生优育第一课


  依法进行婚姻登记是缔结婚姻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法律保障。与计划经济时代结婚需要单位证明不同,现在不仅婚姻登记手续大大简化,伴随社会流动和婚姻家庭观念的深刻变化,未婚同居、事实婚姻、重婚也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受法律约束和保障的婚姻常常给家庭教育带来更多的隐患。从源头上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要严格执行婚姻法,给所有将要出生的孩子提供受法律保障的家庭,给所有准备做父母的人上好家长责任第一课。在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循环播放“准备做家长”的课程,并提供简明扼要的宣传手册,帮助走进婚姻的人了解家长的法律责任、教育责任、为子女师表的道义责任;了解家庭作为人格养成所的社会功能,了解培育身心健康的人、培育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是家庭教育的合理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坚持婚前免费体检的制度,向准家长普及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使尽可能多的家长学会承担养育责任。


  2.婴儿早教机构:承担起比规范服务、合理收费更重要的家庭教育指导责任


  随着三代同堂大家庭的解体和代际间抚育理念冲突加大,婴幼儿早教机构、保健机构在大中小城市已经遍地开花。三岁以前的早教市场基本被民间力量所垄断。其服务项目从提供配方奶粉、婴幼儿洗澡、游泳、按摩服务,到基本运动能力训练、亲子互动游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慷慨解囊。但此类机构在提供婴幼儿服务的同时,却很难承担起早期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从而形成了一个公益性早教机构无法覆盖的空白地带—0~3岁婴幼儿的家长教育事实上没有责任主体。因此,应当通过规范行政管理和加强早教人员专业化培训的方式,扶持早教机构逐步承担起对婴幼儿家长的教育指导责任。


  3.各级家长学校:在统一大纲指导下精心设计课程,规范教育内容,建立良性互动的家校沟通机制


  对于日趋普及的家长学校,目前当务之急是按照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家长学校课程,组织力量编写规范化教材。对目前地方出版的教材,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各出版机构集中上报样书,组织专家审读,并在广泛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修订意见,陆续推出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家长学校统编教材。帮助家长科学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课题,确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鉴于家长学校事实上附设于幼儿园和中小学,家长学校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和研究机构,将家长学校统一划归教育系统管理是更明智的选择。对于现有的优秀家庭教育科普读物,在尊重版权和著作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网上家长学校,实现优秀家教资源的社会共享。


  按照责权统一、事权统一的原则,幼儿园、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则应当划归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领导管理,基于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立场,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行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之真正成为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的重要平台、评价学校教育和家长学校的建设性力量。


  4.相关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层面完善对家庭教育的管理职能


  立法机构要不断完善细化与家庭教育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家长行为。比如,现有法规把父母双双外出务工作为让渡监护权的“合法理由”,直接导致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群体,应该在修法过程中予以重新界定;对于家长不当教育方式给未成年人造成的身心伤害、法定权利的损害,应当明确界定与直接后果严重程度相匹配的法律责任,而不是笼统地规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或剥夺作为监护人的权利。


  司法机构对家长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渎职行为的判决,应当包含责令去家长学校补课,承担一定时间的义务服务,对未成年人子女危害社会行为的经济赔偿,直至定罪量刑等不同层级的教育惩处措施。对于尚未具备依法举证能力的未成年人受到的家庭暴力侵害,则应当推广被损害未成年人司法代理人计划,明确依法起诉的责任主体等等。


  新闻出版机构对家教图书市场要严格监管,审读家教图书应当聘请各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按照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标准对图书内容把关。全国或省级统编教材要经过家长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从源头上杜绝粗制滥造的家教读物对家长的误导。


  教育主管部门要承担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和质量监控之责,随时听取家长意见,不断完善家长学校课程设计,培养训练以各级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家长学校师资队伍,保证家长学校正常运行。


  各级妇女组织受政府的委托承担家庭教育指导责任,应当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对家长学校运行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推动改进;依托相关高校、研究机构有计划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利用自身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加强对社区家庭教育的指导支持。


  5.社区组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完善家庭教育服务项目


  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基本完成,社区成为社会治理终端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农村村居作为基层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服务民生方面的功能不断强化。整合社区内部和外部资源,完善家庭教育服务项目,社区组织大有可为。


  首先,充分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岗位的契机,在社区服务中心配备家庭教育指导师,设立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室,就近就便、随时随地提供家教指导、心理辅导。


  其次,联合驻地有关单位,通过招募家庭教育志愿者、爱心妈妈等,为社区弱势群体家庭提供长期稳定的一对一帮扶。


  第三,利用社区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居民团结协作自我服务。比如,用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平台凝聚社区内专业人员接听家教热线,危机干预热线等;组织社区“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开办四点钟社区学校,为双职工子女提供课外教育;组建社区家长联谊会,随时交流家教经验等等。


  第四,不断完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8小时之外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


  总之,解决服务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家教咨询进社区、热线服务进家庭、危机干预全天候、课余阵地全覆盖,社区作为服务终端的功能必须不断强化。而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运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也将为我国家庭教育科学化进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