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隔代家庭教育个案跟踪及指导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7-17
  • 阅读量62次
  • 评分0
  • 0
  • 0

  一、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轻家长因为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祖辈家长在隔代教育时,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健康和抚养责任,加之是为子女照顾下一代,特别害怕万一出差错,不好向自己的子女交代,因此会更加疼爱,甚至是放任孩子。他们对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也都束手无策。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选取不同年龄班的隔代教育家庭进行跟踪研究,针对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下面将从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指导策略两方面阐述。


  二、基本资料


  1.幼儿基本情况:明明(化名),男,生于2014年9月,于2017年9月入园。明明入园时自理能力差,对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愿意做,活动中缺乏积极性。


  2.家庭基本情况:明明爸妈平时工作忙,妈妈平时要忙着做生意,爸爸晚上经常加班,孩子平时主要是爷爷奶奶照顾。爷爷把小孙子看得特别重。明明在家就像个小皇帝,特别任性,稍有事情不如他的意,他就乱发脾气。因为是隔代教养,所以爷爷在家什么事情都依着他,而且包办较多。


  三、问题描述:


  1.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一:今天,明明在区角活动娃娃家,忙着烧饭烧菜,他边烧边对老师说:“老师,今天我是娃娃家的“爸爸”,我正准备烧菜给娃娃做中餐。”看到老师肯定的目光后,他更加得意,哼着小曲摆弄着小锅小铲,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倩倩小朋友蹦蹦跳跳的来到了娃娃家。她刚伸手想拿玩具时,“这是我玩的,你不准拿。”明明便大声地呵斥道。可怜倩倩小朋友被他这样一诈唬,吓得把小手缩了回来,她的脚还没踏稳,便被明明使劲地往外推了一下,“你不要进来。”结果,倩倩摔倒在地。明明好像没看见,不承认错误,继续在兴致勃勃地游戏着。


  案例二:离园时,明明妈妈将老师拉到一旁说:“平时我们工作忙,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有时和孩子相处时,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也会显得比较急躁,缺乏耐心。一次在家宝贝和我们折纸时,折到了相对困难的地方,孩子就不愿意折了,我鼓励他慢慢来,他却让我给他折,我说不行,他就发脾气,还把纸撕坏了,还哭着嚷着说:‘不折了、不好玩。’”


  2.自理能力较弱


  案例一:午睡时,孩子们都积极地尝试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鞋袜。明明却不愿意试着自己穿脱衣服、鞋袜,不管老师如何鼓励他,他就是不愿意动.在一旁嚷嚷:“老师我不会穿”。所以每次他就坐在床上等待老师来帮忙穿。最近明明妈妈也常打电话向老师反映说:“我们家宝贝在家玩过玩具后,不愿意自己收拾,有时候让他帮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就总喜欢找借口,在家特别爱吃零食,只要说给他买零食他就会应付我们做点事。”


  案例二:明明的奶奶非常溺爱孩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奶奶带出去游玩,孩子的东西都是奶奶提着的。这不,晚上放学回家,隔老远明明就看见奶奶来接他了,什么东西都没整理,就先跑了。老师对他说:“你的书包还没有拿呢!”他头也不回:“我奶奶会帮我提的。”果不其然,只見明明奶奶乐呵呵地忙着给明明搬椅子、收玩具、拿书包。


  3.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案例一:孩子们准备吃点心,大家都排着队,有序地拿着自己的牛奶和饼干。明明也拿了自己的一份坐到座位上,他把饼干捏得粉碎,然后涂得桌面上、地上到处都是饼干屑。旁边的莹莹立马把这个情况报告了老师,老师问明明为什么要这么干。他只是斜着眼睛看着老师坏笑一声。接着,他又趁老师不注意,把牛奶撒到莹莹的头发上,莹莹气得直哭,可明明却看着自己的“战果”哈哈大笑。


  案例二:明明对于同伴的告状似乎非常敏感,他还会实施“报复”计划,即使当时不能“报复”,他也会找机会,直到报告的孩子吃亏才肯罢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一方面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有时候没有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会故意制造障碍,推人再抢走;要是美术作品没有同伴画得好,明明就会用黑蜡笔在同伴的作品上涂上几个大大的黑圈,然后开心地笑;如果午睡时睡不着,也会弄得邻床的孩子也别想睡。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会说是别人的不好不对,问他这样做对不对,他会说这样不对,过后就烟消云散,完全忘记了。


  4.良好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


  案例:本次的家长沙龙的主题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明明妈妈很无奈地说起了自己的苦恼。她描述说,在家他们极力要求明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爷爷奶奶又事事包办。有一次晚上如厕,妈妈要他自己去,奶奶却忙把尿壶拿来,要他拉在尿壶里;吃饭时妈妈要他自己吃,可爷爷奶奶见他吃得慢,趁妈妈不注意,就给他喂饭。妈妈对明明的不好习惯提出批评时,爷爷奶奶就连忙站出来,帮明明说话,明明则在一旁若无其事的偷着乐。明明妈妈多次与爷爷奶奶沟通时,爷爷奶奶就以孩子年龄小,不懂事,长大后就好了为由。家庭的教育行为不致,导致有些已形成的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因爷爷奶奶的放纵而成为泡影。所以现在只要爷爷奶奶在场,明明就会特别的任性、霸道,甚至是肆无忌惮。


  四、分析与诊断


  1.过分的溺爱,加剧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


  传统的隔代亲造就祖辈对孙子孙女容易溺爱、迁就,特别当孙子孙女是独生子女、三代单传、“传家宝”时就更甚。老人事事依着孩子,把孩子放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掌上明珠”。孩子犯错可以视而不见,也不及时纠正,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无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遇到困难或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大发脾气,“大闹天宫”。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使得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过多的包办,遏制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


  在家庭中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祖辈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生活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主能力、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这种包办代替阻断了孩子自我锻炼、学习的机会。祖辈们不可能包办代替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代替,只会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3.父母照管的缺失,影响孩子情感的发展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与家长都能给孩子爱,但是给予的爱是不一样的,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祖辈代替不了父母。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6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一一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4.教育的不一,阻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0后、60后的祖辈和80、90后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还是有差别的。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孩子还小,教育还早”“树大自然直”的错误想法,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游戏,鼓励孩子会分享,多交朋友。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能冷静处理,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打回来”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五、指导策略


  1.加强情感交流,等待祖辈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虽然祖辈家长大部分溺爱孩子,但是他们克服了自身的体力不支和身体不适,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对此,老师和家庭成员都要充分给予肯定。同时,老师也要站在祖辈的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对于不认可的观点和做法,不要急于否定。因为祖辈家长的经历很丰富,自己又有抚养子女的经验,他们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点,要想他们立刻接受教师的观点,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教师要放慢交流的节奏,通过多个事例,在多次沟通中,慢慢渗透对他们的要求,等待他们的转变。


  2.搭建分享平台,发挥祖辈家长的优势资源


  祖辈家长因学历、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在教育孙辈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效。而且,有些祖辈家长已经退休很久,有的刚刚退休,他们需要有一个群体,相互交流、溝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将班级的祖辈家长组织起来,常召开经验座谈会、沙龙,为他们提供交流隔代教育经验和困惑的平台,使他们的正面经验得到承认、困惑得到解决、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宣泄,从而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教育。


  3.丰富亲子活动,增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利用班级亲子群,鼓励明明爸妈多参加家委会组织的亲子活动;同时班级也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家长的兴趣爱好,经常利用周末开展亲子制作、亲子表演、亲子游艺、亲子郊游等系列活动。尽可能地丰富亲子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增强亲子情感交流。


  4.建立沟通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对既是子女又是父母的双重角色的年轻家长,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多交流,与老人多沟通,不能把自己的职责转交给祖辈,只要足够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如做家务时与孩子、老人分享自己快乐的事,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调,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六、指导成效


  通过与明明奶奶的沟通之后,家里的人也渐渐意识到了孩子现在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奶奶觉得很惭愧,奶奶的认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慢慢的奶奶开始学会对孩子出现的自私、霸道、失控行为设法转移引导。也知道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讲讲道理,慢慢地约束孩子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明明逐渐开始尝试用正确的方法与同伴交流和玩耍。如:主动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和小朋友一起说说笑笑,排队时不推不挤等等。有时明明还带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与小朋友分享,与小朋友交流时会多使用礼貌语言等等,每当孩子能较好地做这些事情之后,家里的人都会及时的给予他一些鼓励,所以现在他对和小朋友分享这件事情上更加积极了。在这个过程中明明还获得了成就感,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班级座谈会、沙龙活动的开展,明明爷爷奶奶逐渐认识到,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在家学会了逐渐放手,让明明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现在明明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做好值日生工作,在班级协助老师为其他小朋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