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苏联因素分析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389次
  • 评分4
  • 30
  • 0

龙登杰,孟汶青,王喆娟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苏关系贯穿其中并且占有重要地位。中苏关系经历了向苏联学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超越苏联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和执政党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这几个方面。本文在探究中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浅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苏联因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苏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因素;三个阶段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66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44—02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龙登杰(1989— ),男,贵州凯里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孟汶青(1990— ),女,山东淄博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王喆娟(1989— ),女,甘肃定西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友再到自主发展,中苏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一)革命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向苏联学习

1980年12月16日,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会上说:“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这一表述,邓小平深表赞同,并把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长期指导方针”。从此,“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标志性箴言。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一种勇于开拓创新的魄力和斗志,这种胸襟和思维早在中国革命初期就曾出现过,尤其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征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中国共产党摸到了中流砥柱之石,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向着太阳前进”,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1921年,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复苏了一度濒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苏维埃俄国扭转了内忧外患的局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1936年,苏联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这样一种模式下,苏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集中最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在一段时间内苏联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跻身于世界巨头行列,成为二战期间抗击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模式对我们的影响并未消除,反而更加深刻。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这一度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沉重打击。从1961年开始,党开始有序地调整国民经济,在政治及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利的措施,国民经济开始得以顺利地恢复和发展。

(三)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无石头可摸”,超越苏联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之后,我国开始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国开始真正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些新变化和新形势也促使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不断地走向成熟和自信。一方面,苏联解体为我国敲响了警钟,增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意识,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坚定并增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意识,始终保持不断发展的姿态;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多极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新兴力量的崛起,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从战略高度的角度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方针,这一指导方针增强了全国人民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防范意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注入了一剂镇静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苏联的影响无处不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人民自主地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真理,而苏联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纵观中苏关系发展的历史,本文初步探索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苏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特色

尽管斯大林确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受到众多诟病,甚至一度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计划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统一调配资源的配置和供给,社会成员没有贫富差距,社会道德比较纯粹,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的例子俯拾皆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共产主义特点初步彰显。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仍始终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八一九事件”发生后,苏联共产党一夜之间全面垮台,这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苏联解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共产党的信仰危机,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民主生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解体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并提出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真理要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教条式地搬用套用基本原理和“一刀切”的作风不仅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反而会给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带来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开始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还把这一宗旨运用到外交领域,尊重并支持其他国家自主地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中苏关系发展的三个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曲折中前进,并且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然而,无论处于哪一个历史阶段,甚至是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影响一直存在(以积极的典型或者反面的教材的方式存在),而且在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苏联的影响也将继续存在,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本土化、民族化的同时,既要吸收其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建设性因素,又要注意祛除其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打破模式化,真正走出中国特色,实现中国特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阿里夫·德里克著.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