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困境

  • 投稿种草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00次
  • 评分4
  • 93
  • 0

徐喜梅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不仅可以使乡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和自信,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娱乐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困境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传承;人才培养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15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33—02

收稿日期:2014—09—16

作者简介:徐喜梅(1982— ),女,河南洛阳人。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不仅可以使乡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和自信,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娱乐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早在1961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就被引入学校,成为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项目设置仍然是以武术为主,本文意在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困境,以便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现状

目前,全国大约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基层民族体育教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民族项目的选取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课程的设置以武术为主,而对其他或者与本地少数民族相关的体育项目则涉及较少,高校非体育专业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主要是武术,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明显不合理;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且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场地器材缺乏。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困境

目前,部分高校加强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力度,引入了除武术之外的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与产生时所处的地理、物质文化条件密切相关,这种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生活条件的变更显露出了它的局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一)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内部因素

1.特定物质和文化背景改变引起的需要缺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中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密切相关,人们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奔跑、攀登、跳跃等形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条件下,传承和发展这种生存技能显得理所应当,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现在高科技产品和现代工具替代了人们原有的各种劳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再是生活必需,人们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需求减少,其生存空间逐渐被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种活动形式所取代和挤占。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研究的缺失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成为教学内容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使其能够在教学条件下传授给学生,[1]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再加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还处于落后、封闭、无序的原始状态,科学性和规范性尚待研究,直接将这些科学性、规范性缺乏的身体运动方法和运动形式引入学校体育中,势必会引发问题,项目的开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高校中顺利地传承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并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3.传承途径和方式的约束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以文献资料、文物古迹记载、口传心授为主,这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在传承时依然观念保守,导致部分项目只能口传心授,有些体育项目“不传外人,只传子女”,如“达瓦孜”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一些遗存下来的物质文化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破坏。如蒙古和新疆游牧民族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因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而日渐减少。与此同时,一些记载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媒介(口头媒介,如维吾尔的木卡姆、柯尔柯孜的玛纳斯等;非口头媒介,如书籍、壁画、岩画等)业已残缺或失传,使原本传承途径较少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日渐萎缩。[2]

(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外部因素

1.土洋体育之争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传入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以西方体育为标准和模式来衡量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显得不伦不类。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多数是西方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风气等在高校中失去了立足之地,没有了传承的土壤。再加上西方体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其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占据优势,而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劣势使其在学校体育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造成中西方体育在高校体育中比例的失调,很多传统体育失去了在高校推广和发扬的平台,走向萎缩,面临着失传。

2.技术与理论之争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其课程考试只考技术,没有理论。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没有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而是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在技术上又有过多依赖竞技体育的倾向,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3]而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如果只学习技术而不了解其内涵,就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3.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武术,绝大多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被拒之门外。由于大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和老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体育教法,不能积极地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从而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4.教学条件缺乏

当前高校的师资、教材、场地器材、氛围等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多数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是武术专业出身,不具备胜任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材陈旧枯燥,一些具有较高的教育、健身、娱乐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项目不能有效地进入教材,进入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缺乏相应的场地和器材,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能在特定的场地上有效地开展;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氛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的观摩课、普及课、专题知识讲座、兴趣班、培训班、俱乐部等缺乏,没有相应的获取渠道,学生无法有效地获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对民族传统体育不了解,无法产生需要的动机和兴趣等。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促进其在高校的传承,内在因素的改变是基础和前提,外在因素是保障,处理好内外两种因素,才能走出传承的困境,不断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腾达,路远.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张明廷,李印东,王华锋,屈光明.民族传统体育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

[5]张桂铭.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