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演变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83次
  • 评分4
  • 21
  • 0

刘帅池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媒介知识分子”是传媒现代化的产物。在传媒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面对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与其间整体的社会性变革,中国知识分子亟需新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演变。“媒介人”的身份伴随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央视名牌节目的《百家讲坛》,拥有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大众化路线的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解读当今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角色演变的突破点,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价值、媒介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百家讲坛》;电视媒体;知识分子;角色演变;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67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47—02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刘帅池(1992—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百家讲坛》的创办与节目定位

2001年7月9日,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在央视CCTV10应运而生。它早期定位在社会性的“百科全书”,后期从2003年改版开始则以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作为节目宗旨,在十余年间,通过包罗万象的一期期精品节目与学识渊博的一位位知名学者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百家讲坛》是一个包罗性很强的节目,从名著小说到野记杂谈,从诸子百家到诗词曲赋,从琴棋书画到医卜星相,从历史纵横到军事战争,是对百家学养的汇集与传承。《百家讲坛》更注重社会视角下历史文化类的选题,让这个将电视媒体与知识分子进行学术融合与媒介融合的电视节目拥有了自身独到的学术理念和文化态度。

同时,通过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观点的传播,还进一步引发了社会性质的文化关注与文化讨论,用平和、开放的胸襟为文化的积极碰撞与思想的正常交流提供了可能。

二、《百家讲坛》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人身份

《百家讲坛》的出现显示了其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有意识转变,一方面,节目面向文化人群体,它打破了旧有的知识分子阶层,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与展示的舞台。另一方面,又通过崭新的视角和广泛的题材,在早期就拥有了不同层面、不同认知水准的受众群体。知识是什么?知识是神圣的,知识也是平常的,知识超越于历史,又服务于社会。承担着启蒙者重任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地融入媒介,以文化专家、公共关系专家、电视制作人、广告人等种种身份出现,将精英与公众联结,将学术辐射各个社会领域,以崭新的定位进行有效的社会传播。

三、《百家讲坛》的学术理念与大众情怀

(一)在品牌栏目上体现自身的内涵

立足于当今社会背景,随着信息的普及和各种节目的泛滥,“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不可能在一个节目中被完全地适用,而《百家讲坛》恰恰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塑造品牌栏目,直接用栏目本身完成文化的对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潜移默化之间,广泛地获取受众群体,从而辐射整个社会。

(二)从文化脉络中落实文史题材

《百家讲坛》的出现,客观上迎合了社会媒介营销手段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转型的需求。2001年,这一新世纪的交汇点,既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网络文化开始逐渐兴盛的一年。“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的高涨本身就是从下而上的”。面对社会大众的整体审美状况,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共同推动了一股社会文史风潮。从《百家讲坛》主打的《三国演义》、《论语》等,到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对文史题材的关注,直到近几年间国学热的产生,共同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从文化风骨到精神本身

融合于时代的批判精神、超脱于时代的创新精神、应用于时代的学术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化样态如何变更,这都是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角色演变的过程中积极传承的。《百家讲坛》一方面担当着传播的载体,一方面为社会输入着正能量。以其主打节目《易中天品三国》为例,易中天教授在讲述的过程中以大量的史实为佐证,延伸出一系列的合理推论,不盲从亦不躁动。

四、《百家讲坛》:角色认同与传播增益

立足于《百家讲坛》客观看待其经营模式与产生作用不难发现,其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可度的增强、对于社会文化的整体性传播发挥了以下几个正面推动效果:

(一)发生效果

在媒介高速发展、不断完善,在我们的民族自信力、民族文化认可度逐渐提升的今天,受众具有更广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与主观追求。《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是对于受众本质关注点的把握以及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定位。通过故事、讲座等形式,利用剧集插播,依靠与其合作学者的表述能力和语言艺术,把本来正式、枯燥的知识内容揉合进茶余饭后的时间节点,进而获得文化的范围性传播与节目的成功。

(二)发展效果

《百家讲坛》的主打内容集中在文史学科。文史知识易于进入受众的心理系统,这是一个选择的取向性命题,即大部分中国受众的心理系统乐于接受富有趣味的文史知识。在这个层面也引发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通俗化角色演变,即想要完成思想的传播,先要达到同等的思想交换层面,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表达,让受众更愿意去了解,更容易去接受。

(三)发现效果

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过程。《百家讲坛》讲授的知识可以让受众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获得新的感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会对信息的讲授者产生一定的认知。而这个过程也是媒介知识分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五、反思《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泛娱乐化现象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提出:纯粹的科学领域内容和艺术领域成就,被传媒中蕴含的绝对经济力量渗透,在这种形式的传媒与知识分子本身的合作关系中,往往危及科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具体落实到《百家讲坛》上,则可能带来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简单易懂的说话方式、深入浅出的表达模式、诙谐幽默的题材应用、一家之言的相对局限,这些都为走上荧屏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受众吸引力,但也对他们的自身性质与文化的本质属性产生了两方面冲击:

(一)定位冲击

知识分子不同于演员,可以去展示,但不能被展览;可以去娱乐,但不能只为了娱乐。知识分子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风骨和人文情怀。《百家讲坛》的大众化思路固然给节目本身带来了更多的受众,给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但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现象。这一方面表现在很多未经全面考证的结论的直接出现,一方面则是在待遇和知名度提升后,很多学者表现出的浮躁化、功利化倾向。

(二)思想冲击

面对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消费时代,如何更具时代性地进行自我定位,同时又不至迷失于时代的浪潮中,这是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像《百家讲坛》草创初期的态度“不要和新闻争,亦不要和娱乐争”,它面向的是文化人,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思想态势。在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中,文化可以被普世化、被幽默化,但必须要把握分寸,不能被调侃和扭曲,这就要求当代知识分子在成名、成功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思想深处的文化内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德)W·林格斯.电视:第五面墙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陆鹏程,徐国源.中国知识分子大众传媒[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3]傅国涌.言史论·百年寻梦:傅国涌历史随笔[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李岩.于丹现象启示录:从阎崇年、易中天到于丹[N].人民日报,2007,04,24.

[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