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吻莹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09次
  • 评分4
  • 34
  • 0

王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团工委,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在分析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影响的基础上,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点,探索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创新工作媒介和管理模式,使网络文化建设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网络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15—02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网络文化、青年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有别于社会网络的、具有高校个性特征的校园网络文化。[3]

一、新媒体发展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积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扩大了网络文化的传播范围,高校可以利用此优势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4]其次,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新周期更短,从而提高了网络文化育人的效率;第三,新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形式进行传播,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接收的交互性,使网络文化育人更趋人性化。

(二)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消极影响

网络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各种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场所,从而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产生冲击。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夹杂其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政治观产生倾斜,甚至走向另一极端;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尤其是在遇到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思想观念时,会使大学生的认同观产生动摇。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进,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逐步深化,逐渐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主动占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高地

首先,要加强校园官方网站建设,坚持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网络互动和交流,把握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学术、文娱等线上交流;第三,要时刻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网上舆论,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同时,还要整合高校传统媒体资源,有效支撑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文化育人工作。

(三)突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握好新媒体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成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网上精神家园为目标,增强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网络文化平台,使网络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不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突出网络的文化育人作用,增强新媒体在大学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离不开一批高水平的网络从业人员。首先,要增强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确保其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具备舆论斗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要增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其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媒体技术,具备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研判力;再次,要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确保其在工作中真实、客观、准确地传播信息。

(五)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要在制度上保证德育教育依托网络的有效实现,就需要通过行政、法律、规章等手段来规范网络文化建设。行政手段主要是指通过相关主管部门对网络媒体执行相关行政指令,在行业准入、信息筛查、技术保障和人员管理等方面保证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不利于网络媒体发展的行为,有效惩治网络违法活动;部门规章和行业规章主要是指通过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有效依托新媒体技术,整合多元网络化的育人功能,解决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在时间、空间和满足学生诉求等方面的局限性问题,将网络新媒体优势资源与学校“太阳石精神”育人相结合,将网络内的理性思想教育与网络外的感性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一)专题教育网站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独特的“太阳石精神”内涵和大学生的时代气息与活力相结合,建设了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将其命名为“太阳石之光”。在网站主页设置了“走进太阳石”专栏,用以收集关于“太阳石精神”的释义与赞美文章,讲述优秀校友事迹,浏览者可通过该专栏进一步了解“太阳石精神”的由来和发展,进而实现对“太阳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二)主题电子期刊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依托“太阳石之光”网站创办了“太阳石之光”电子期刊。期刊内容集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立足校园,关注校园;从大学生视角出发,每期特设主题,版面色彩明艳、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现已成为我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信息传送渠道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团学组织信息传送渠道建设与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紧密结合,构建了扁平化、多层级、快捷、精准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主动探索微信、QQ等个体信息传播手段,利用微信群、QQ群、飞信群等群体互动平台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移动信息资源打造手机报业务,及时、准确地将工作信息和资讯传送到师生的手机终端。

(四)课外活动平台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发了素质拓展活动网络管理系统,用于加强在校学生的素质拓展和学分管理。该网络管理系统相当于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网络“超市”,其功能主要包括:课外活动项目申请与审核、活动信息发布与成绩公示、活动项目实施与过程监控、活动记录与学分认证、学分预警及成绩单打印等。[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国网,2010.

[3]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立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周志强,王耕,于海军.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导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