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鲁西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25次
  • 评分4
  • 44
  • 0

马海峰

(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理知识;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26—02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地理学关系密切,因此有“史地不分家”的说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关地理知识,非常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的必要性

(一)历史学与地理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任何历史现象都发生在某种地理环境中,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地理环境。例如,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环境适宜的大河流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周围环境,如森林变良田、荒原变城镇,等等。所以,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过:“地理与历史,最有紧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2]2.历史地理学的出现。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3.地理学史的出现。地理学史就是地理学自身的发展历史。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涉及到地理学的内容。例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涉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涉及旅游地理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人地关系理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适当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辅助教学。

(三)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识。以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为例,必修1第二单元第五课中讲到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时,首先讲古希腊的地理环境;[3]必修2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讲到经济特区的创办时,提到了广东、福建两省的位置、资源等条件;[4]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讲商鞅变法时,叙述了当时秦国的地缘环境,[5]等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的途径

(一)运用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空间感在历史学习尤其是有关战争、疆域政区等内容方面更显重要,教师可结合相关地理知识组织教学。例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从军事地理学角度分析德国战败的原因: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东、西分别与俄、法接壤,这使德国不得不两线作战,造成兵力分散,难以东西相顾,这是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又如,讲到元代行省制“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时,可以汉中为例进行讲解:汉中连接关中与蜀地,但与关中隔着高大陡峭的秦岭,而与蜀地却连为一体。所以,此前历代中央王朝都把汉中与蜀地划归同一个行政区。蜀地的地理环境本身就非常封闭,这种行政区划更加强了蜀地的封闭性和独立性。而且,蜀地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一旦中央有变,这里很容易出现割据势力。而元朝却把汉中划归陕西行省管辖,使蜀地在行政区划上失去北部门户,有利于中原王朝控制蜀地,进而控制整个西南地区。运用这些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普通高中现行的分科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容易习惯性地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既不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解古代长城的走向规律时,可对比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会发现二者基本一致。从地理上讲,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此线以北干旱少雨,适合发展畜牧业;此线以南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这条线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活动的天然分界线。古人虽不具备现代气候学知识,但长期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认识到了这一差异。因此,历代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大致都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一致。

(三)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在讲解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时,可充分结合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沙皇俄国割占的中国领土不仅面积大,而且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库页岛(萨哈林岛)现在是俄罗斯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另外,这些地区的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如沙皇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使中国失去了沿日本海的全部领土,从而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这给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分析远比只让学生记几个条约名称和被占领土面积更能激发爱国热情。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但地理和历史毕竟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运用地理知识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清主次。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绝不能偏离目标,颠倒主次,把运用地理知识当作目的,这样会冲淡教学目标,降低教学效率。

(二)实事求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客观、真实的地理知识,尽量不用某些有争议的假说、理论。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不能一知半解就进行教学活动,更不能为了追求某种教学效果而随意编造地理概念、数据、理论,否则,会严重影响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还有可能误导学生的价值观。

(三)精益求精。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在运用时力求准确、简洁,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地理知识,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四)形式多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时,可自己口述,也可让学生讲述,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视频等材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1(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