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视阈下农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35次
  • 评分4
  • 64
  • 0

刘玉凤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近年来,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政治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也逐渐受到关注。政治文化会对人的政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政治参与行为。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观念交织在一起,对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政治文化;政治参与;农民;转型期

中图分类号:D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45—02

收稿日期:2014—01—24

作者简介:刘玉凤(1974— ),女,山东昌乐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政治与文化。

一、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参与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主体的影响

1.塑造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

政治文化是对政治生活的客观反映,作为意识形态,它通常借助于意识和语言等符号系统而存在,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是其系统和理论的表述。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民众,由于所属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地域的不同,会引起政治文化的差别,他们所处的政治文化背景必然不同,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介入政治社会化过程之中,接受社会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在此意义上说,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与其政治文化背景是相适应的。

2.规范、引导和调整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方式

蒙昧型政治文化、服从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这三种政治文化形态分别催生出相应的政治参与行为,在这三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形态中,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参与热情,进而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如个体参与与群体参与,常态参与与非常态参与,自发参与与动员参与等不同形式。参与型政治文化背景下民众的政治参与行为较为理性,倾向于采取积极、冷静、有节制和制度化的参与方式,而蒙昧型和服从型政治文化背景下民众往往会消极地介入政治过程,采取非制度化方式参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客体的影响

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则,政治文化会影响或改变政治体系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因为任何的政治体系都需要合法性来支持,以保持其有效性和稳定性。这一合法性支持既是政治体系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得以确立的基础,也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

任何社会的政治取向模式都是不同的,在传统社会和现代民主社会中,不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决定了其政治系统不同的正当性来源,也决定了它们会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

二、转型期政治文化视阈下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特征

(一)制度化参与危机凸显,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大

当前农村的民主意识在逐渐增强,农民开始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政治生活,但是,受宗族主义、平均主义、官本位意识等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农民仍然不善于在已有的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化、 非理性化和极端化现象突出。近些年来,农村中行贿、越级上访、暴力对抗甚至围攻基层政府等以非常态方式参与政治的事例频频出现,阻碍了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二)高度动员性

官本位意识具有两个载体:官和民。按照阿尔蒙德的观点来看,它应该属于臣属性政治文化。因为,在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农民群体长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政治地位,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是极端不对称的,农民的政治行为只与政治体系的输出相关,因此,他们并不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当前,我国农民的参政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臣属性文化已不占据主流地位,但对农村社会仍然有重大影响。农民能够从宏观上关注农村政治实践,关注选举结果,但对自身应该发挥的作用反应十分消极,更多的农民是被动地去关注而不是通过自身的介入方式去改变,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高低往往与动员的力量密切相关。

(三)参与行为的不稳定性

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当前农民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等要素表现得十分不稳定,村民自治实践是当前农民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固定的农民群体来说基本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展开的,他们能够在可视的范围内见证自己参与的效果,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但是,人们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不稳定的,摆脱不了传统遗存下来的狭隘的思想意识的干扰,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手中的权力,比如贿选大有市场,家族利益往往会占上风,人们有较强的效能感,却不能很好地通过参与行为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参与行为极易受到操控,从而使政治行为呈现出不稳定性。

(四)政治参与终极目标的狭隘性

分析一下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就可以发现小农意识对农民参与行为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农民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目光,看不到村集体长远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只盯着眼前利益而不看长远,在选举过程中能为一点蝇头小利出卖集体利益。

三、推动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程度

(一)开展政治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

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与政治文化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要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就必须加大文化供给,开展政治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运作程序、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破旧立新,去除传统政治文化的糟粕,使传统政治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得到正确发挥,同时,要汲取世界上先进政治文化因素中有益的、科学的成分。具体的教育方式包括教育培训、知识讲座、媒体宣传等。针对农民对政治文化知识接受能力有限、重视程度不够等特点,教育内容要尽量表现得通俗、直观。

(二)夯实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实践基础,加强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首先,村民自治实践是农民新型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培育的重要实践条件。正是在此基础上,农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逐渐发生变化,农民的参政热情和民主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可利用农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对农民进行正规的制度训练,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确保农民参与结果的落实,提高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农民参与的结果能否得到落实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的热情,要通过严格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农民参与的成果。再次,农民的政治参与过程同时是其利益得以表达的过程,只有在其利益表达渠道足够畅通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要求才能得以输入,才能激发农民参与的动机与热情,因而,必须要拓宽和疏通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从制度上保证农民政治参与的顺利进行。

(三)吸收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

1.重整体利益

在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要求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乐以天下,爱以天下”、 “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等思想流传久远,对于村民自治实践中暴露出的较为明显的重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的狭隘思想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2.重民思想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各种有关于“民”的思想,反映出统治者对民众的重视。重民思想对农民群体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激起农民的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使农民能够更加准确地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吴志华.政治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杨海生.新农村建设中的家族文化问题浅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