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贫困地区儿童医疗救助力度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649次
  • 评分4
  • 17
  • 0

9岁女童陆茶面临无钱进行后续治疗的窘境绝非个例。面对贫困患儿,在制度层面上加大救助力度,帮助患儿及家庭渡过难关,成为全社会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2014年3月初,记者在医院进行实地采访中发现,在医院病房内被救治的患者中,有很多患儿家庭同陆茶一家的遭遇相似,面临因病致贫、看不起病的困境。

贫困地区儿童缺乏医疗救助、家庭因病致贫等问题,牵动着一些全国政协委员的心。其中,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罗茂乡,一直致力于为这类问题鼓与呼。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法律与生活》记者专访了郭长江和罗茂乡两位委员。他们均表示,尽管国家发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但是,对于贫困地区儿童的医疗救助问题仍须加大力度。

我国医疗救助现状

《法律与生活》: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您曾表示,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建立国家医疗保障、个人购买商业性医疗保险、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救助三方面结合的大病救助机制。现如今,5年过去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方面得到改善,还存在哪些问题?

郭长江:最近几年,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建成了一张包括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一般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四个层面的医疗保障网。

令人欣喜的是,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医疗救助。2014年,我国政府还将加快重特大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提高救助水平。这项制度的目标主要是兜扶困、救困的底,它将会对大病救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们有理由期待其不断健全和发展。

正如一直所强调的,解决医疗保障问题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资源,才能打造一张真正解决群众需求、符合群众期待的医疗保障网。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制度建设和财政投入等方面作出很多努力,并取得明显成效;市场在开发和创新医疗保障类产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大病救助类公益慈善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对大病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改革进程中,越来越重视扶持和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加大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将一部分暂时难以通过普惠制全民医保制度解决的特殊人群的大病救助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予以落实,如中国红基会的贫困儿童白血病和先心病救助项目。自2009年以来,该项目一直得到我国财政部彩票公益金的资金支持。2014年,我国财政部还决定加大对专门救助白血病患儿的“小天使基金”的支持力度,追加彩票公益金达1.2亿元,一次性地解决在中国红基会排队等待的4000多份救助申请。

中国红基会专门救助再生障碍性贫血贫困患儿的“东方天使基金”也获得“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立项,得到中央财政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上该基金会自己配比的100万元,2014年,这项基金可救助约60名贫困患儿。

在一些基金会不断提升救助规模和救助水平、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大病医疗费用的负担、尽可能地使这些家庭的患儿得到最基本的治疗等方面,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具有决定意义。

诚然,就目前情况来看,受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大病救助需求仍非常巨大、迫切。2013年,中国红基会就贫困白血病患儿的生存情况进行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患儿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患儿治疗和救助的效果。类似的情况在各种重特大疾病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

对于从事大病救助的社会机构而言,未来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如扩大救助病种和人群范围、扩大救助资金整体规模、提高单位救助标准、丰富救助模式等。

总体来说,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

薄弱的儿童医疗保障体系

《法律与生活》:几年前您就曾提到,我国在儿童医疗保障方面尤其薄弱。时至今日,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改善?

郭长江: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保护和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但一些问题也同时存在,如一些重特大病种在少儿阶段呈多发状态。这些疾病在少儿时期如能得到有效治疗,疗效比成年患者好很多。其中,特别明显的是血液类疾病,如白血病。我国白血病发病人群中约40%集中在少儿群体,少儿白血病患者的治愈率远高于成人。这也正是中国红基会“小天使基金”项目将救助对象集中在14岁以下白血病患儿的重要原因。

目前,从国内主要大病救助机构的救助对象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机构将有限的救助资源集中在18岁以下人群。可见,现阶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要方向是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救助力度。

《法律与生活》:作为一个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公益项目,中国红基会的“红十字天使计划”近几年在救助贫困农村儿童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如今情况怎样,在制度层面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郭长江:“红十字天使计划”是中国红基会的核心公益项目。其主要内容一方面是针对特殊贫困人群的大病医疗救助,另一方面是资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医疗卫生条件。

“红十字天使计划”成立以来,共累计救助白血病、先心病、再障、唇腭裂等大病贫困患儿达2万多人。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红十字天使计划”已成为中国大病救助和医疗卫生资助方面的重要公益项目,多次获得中国慈善公益类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的嘉奖。

近年来,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的投入持续稳定提升,加上从事大病救助工作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加,救助的力量越来越大,得到救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供不应求的压力仍突出存在。目前,“红十字天使计划”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供需矛盾问题。相比庞大的需求,救助资源的规模和增速相对滞后,是造成该项目一直存在排队等待救助的原因之一。

要想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继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从制度层面提升一些重特大疾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进一步推进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加大对社会组织大病救助的扶植力度;另一方面,参与大病救助业务的社会组织要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提供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专业、更规范的救助服务。

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下,贫困儿童大病救助工作的推进一定能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

让因病致贫职工共享改革成果

《法律与生活》:2014年,您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困难居民职工大病医疗救助机制》的提案。提案的背景和内容是什么?

罗茂乡:我认为,特困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因病致贫,虽然工会系统对其帮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需要建立大病医疗救助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全面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小康社会。要让贫困职工家庭同享改革成果。首先,建立职工大病救助制度,把因病致贫职工纳入国家救助体系,改变以低保对象等人群界定救助对象的模式,树立民生资源按困难程度救助的理念,把因病支出性致贫的职工(虽然其收入高于低保线)纳入政府救助。其次,进一步提高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基金运行,减少存量资金沉淀,释放更多资金惠及职工群众,提高实际报销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