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

  • 投稿晏耀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78次
  • 评分4
  • 12
  • 0

余成林

摘 要:“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实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系统性和连贯性,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运用引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点拨式,鼓励学生充分研讨;运用多媒体,触动学生直观思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师院校 语言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学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到不同语系的语言,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字学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一时难以理解。加上教师授课一般以口授为主,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现状和教学实际,就“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

“语言学概论”虽然是对不同语系语言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但其内部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把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2010)为例,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分为4个模块: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本模块是基础,但比较抽象。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包括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语义、语用。本模块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由汉语拓展到其他语言,由语音、语法拓展到语义、语用,共时层面的知识较多。第三块是语言的发展、演变,包括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本模块主要考察语言在遗传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点,还会产生变异,历时层面的知识也比较多。第四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包括已消失的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本模块主要考察作为符号的符号——文字的发展演变情况。不仅每一个模块内部具有系统性、层次性,不同模块之间也具有相关性、连贯性。针对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就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难点较容易把握。语言学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就语音和音系一章来说,知识点多、难度大、基础性强。因为本章内容既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本章内容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的联系,又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以结合汉语普通话,从学生最熟悉的言语交际开始,采用传统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肌肉紧张说”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给音节下定义,由音节进一步扩展到音步;根据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学习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的关系,理解韵母的结构:介音+主要元音+韵尾;通过介音,并结合古代汉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四呼”的概念,了解开音节和闭音节、舒声韵和促声韵等有关概念,掌握音节结构中主要元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话的辅音韵尾和元音韵尾;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关系,掌握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通过普通话声母表和舌面元音舌位图,掌握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进而理解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语音的自然属性引出音素的概念,把握语音的4个要素:音质、音高、音强、音长,理解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的区别,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3个方面的原因: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同时,由音素引出国际音标,由社会属性引出音位的概念;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区别性特征、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理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及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常见的几种语流音变现象,并由汉语普通话引发到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整个语音学知识结构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授课也具备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理解比较轻松,就会对语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言学概论”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运用引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讲授法,教师单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的讲授,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使得学生感觉语言学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掌控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语言的组合规则时,汉语一般是“我买书”而不能说成“书买我”或者“书我买”,从语义角度来说,汉语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对受事者发生行为动作。但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他们的语言可以说“书我买”或者“我书买”,这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思考。因为在整个汉藏语系语言里,汉语、壮侗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都是“SVO型”语言,其基本语序是“主语+动词+宾语”,而藏缅语族语言除白语、土家语以外,都是“SOV型”语言,其基本语序“主语+宾语+动词”。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其语序要求比较严格,而藏缅语族的绝大多数语言属于黏着型语言,其有很多的格范畴,可以通过格的形式确定哪一个是主语、哪一个是宾语,主语、宾语的位置要求不那么严格。由此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他们不仅找出主谓句的很多例子,还找出很多与汉语偏正结构、述宾结构不同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从而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样就会大大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有得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热点问题,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范例。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发展演变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他们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谱,通过家谱再来理解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比较容易。整个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群最早由华夏、百越、苗蛮、氐羌等几个大的部落发展演变而来,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其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同时也会有接触和融合的现象,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还会有层次的不同。因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有发生学的共性,同时在遗传中还会出现变异,就形成现在汉藏语系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因为语言的接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型学共性,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言语社团,才能进一步考察语言的发生学共性和类型学共性,了解语言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关系。经过讲解,同学们就能够开动脑筋,并在课后多方找寻资料,探究自己语言或方言与相邻语族或支系语言的不同类型的共性特点和差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三、运用点拨式教学,鼓励学生充分研讨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要进行恰如其分地点拨。既不能听之、任之,对学生置之不管,使他们感觉有很大的难度;也不能点拨太过,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他们学起来没有难度。“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分析的题型,例如“音节的结构分析、音位的归纳、词的结构分析、语素的辨别、义素分析、语义场分析、短语的结构分析、句法成分的语义分析、歧义句式的分析、句式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直接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等。在练习中,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分析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音节结构分析中,告诉学生声母、介音、韵腹、韵尾所出现的位置,然后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类型“CV、CVV、CVVV、CVC、CVVC、V、VV、VVV、VC、VVC”等,让学生自己找出普通话音节中不同的构成成分,使其掌握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规律,掌握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不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后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两种类型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彼此之间相互启迪、共同进步。“语言学概论”中的每一章都有值得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例如在讲授音位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同一个音素在普通话、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音素是否属于不同的音位还是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加深同学们对音素、音位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全面掌握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一对基本概念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的表现。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教学难点也得到比较集中地解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研讨语言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触动学生直观思维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比较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一定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改变以往口耳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平台,制作PPT课件、计算机网络课件等,使同学们由原来单一的听觉思维,转变到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并用,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对于那些用纯文字无法表达的语言现象,如“发音器官图、舌面元音舌位图、语言的动态变化”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声像教学,利用国际音标发音软件教授学生国际音标的发音,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教授学生分析自己的发音特点并与普通话对照,还可以展示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图片,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教学工具不易起到的作用。同时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细化,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现实的例子具体化,使同学们通过具体的例子就能够轻松地理解教材内容,课堂气氛就不会沉闷、枯燥。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把教学大纲或者把要讲的内容全部搬到幻灯片上,其结果只不过是让学生由原来的“听觉疲劳”转变成了“视觉疲劳”,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抄笔记,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沉闷。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视频和课件内容,还可以建立语言学网站、公布自己的博客、建立语言学学习QQ群等,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文章或看到的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文章提供给学生研读。同学们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完全突破了过去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同学们的学习范围就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被动接受延伸到主动探求,其学习语言学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演讲、辩论、语言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消化、理解,并有更深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开阔其学术视野;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作家来校讲学,介绍课程国内外发展的前沿,答疑解惑,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商店店名、理发店店名、街道名称、楼盘名称、广告用语、电视媒体用语、校园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等,特别是对学校教学楼、道路的名称等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其语言特点,探讨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鼓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新词术语、社会用字规范问题进行搜集、调查,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写出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培养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从事相关的语言研究或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锻炼其智力并激发其创新意识。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需要不断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

(本文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语言学教学内容改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适应民族地区实际的语言学教学改革”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系语言存在范畴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杜道流.“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煤

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郜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

(8).

[3]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4]刘丽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

[5]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彭泽润.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建设[J].语文建设,

1999,(2).

[8]商艳霞.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框架的变革[J].汉字文

化,2004,(8).

[10]申小龙.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

[11]王红梅.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12]吴锋文.“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J].语文知识,

2013,(2).

[13]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

[14]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5]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

教育版),2011,(3).

[16]余成林.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黔

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

[17]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01,(1).

[18]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大

学教学,2010,(2).

[19]赵贤德.“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J].语文知识,

2009,(4).

(余成林 贵州都匀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