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封邀请函回复的写作引发的思考——语言失误现象分析与纠错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42次
  • 评分4
  • 19
  • 0

阮亚妹

摘 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各类信函回复是写作练习的重点之一。依据二语习得和语言模因传播理论,着重探讨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应用中出现的各类语言失误类型和产生原因,并找出纠错的策略,从而提高二语习得的效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语言失误 语言模因传播理论 二语习得

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学术性语篇写作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而基础的环节,旨在转变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适应以正式语体作为语言文字用语从事写作的要求。二语学习者在其写作过程中受到汉语这一强势模因的影响,潜意识地将其带入英文习作当中,从而产生各类语言失误。本文尝试对其失误类型加以甄别,并找出应对策略。

一、二语习得理论的内涵

二语习得是人们提高第二语言或其他语言熟练程度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有别于母语习得。二语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综合技能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二语习得理论系统注重研究二语习得的本质,尤其是二语习得的具体过程。通过对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可以期待从中得到对语言教学和习得有益的东西,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能。二语习得的过程究其根本就是构建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新的概念结构的过程(Ellis,2008)。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往往都会经历从旧的、原有的思维模式转换到新的、重新构建概念结构的过程。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语言失误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语言失误是二语学习者运用新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了解二语学习者出现什么类型的语言失误、什么原因导致二语学习者失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调整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其次,如果二语学习者能自我纠正其语言失误,那么出现语言失误反而有助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由于语言失误较真实地反映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体系的认知、判断和掌握的程度,分析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失误对了解和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语言模因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1976)在《自私的模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仿造自“基因”(gene)一词。模因论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模仿、进化和传播的规律,其核心概念是模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即语言模因,泛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而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为文化进化提供机制。人类可以利用模因概念阐释文化进化规律。后来,他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在其著作中泛指各种形式的模因信息,包括观念、存储这些观念的大脑结构、由大脑产生的行为表现及存储于书籍、食谱、地图、音乐作品中的信息(Blackmore,1999)。无论是基因还是模因,作为两种复制因子,都具有极强的复制能力。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发展,都可以成为模因。事实上,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断丰富,就是历代语言使用者不断模仿、复制、创新与传播的结果。

模因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任何字、词、短语、小句、句群乃至全篇文章皆可通过模仿,加以复制和传播。人们的观念、行为和语言会不断进化。有些观念或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完全替换而彻底消失;而另一些观念、行为和语言却可能因更具生命力而流传下来,甚至经过不断的复制传播而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强势模因。实际上,语言之所以具有活力,正是因为历代的语言使用者通过不断模仿和复制,最终实现模因的传播与创新。如果语言不再为人所用并加以模仿复制,则必将逐步走向灭亡,这一点早已为历史所验证。

三、语言失误分析

当前针对不同类型语篇的语误现象而进行的研究各不相同,主要有:Ghadessy(1995)、Guijarro和Hernandez (2001)以及Francis(1989)对新闻类语篇的研究, Taylor(1983)就教材的调查研究,Kong对应用文体的研究,Kurzon(1984)对法学语言的研究,以及国内学术界针对文学类语篇的衔接失误现象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并深入研究各类语篇的语误现象都有着深远影响。

运用言语模因传播理论来诠释应用文写作中出现的语误现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言语交际中,思想的传播依赖于对被模仿对象本质的认识、复制、模仿和传播,核心就是复制行为,也就是模仿他人的行为。当然,这种模仿并非是机械的照搬或克隆,而是有选择地去复制。即在模仿过程中,有所保留,也有所剔除,取其精华,去其冗余。这种选择性地复制可以理解为是语言的创新与再创作,可以让语言千变万化,更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不当的语言复制会形成语言失误,难以实现特定的语言交际目的。在应用文写作当中,受到汉语思维这一强势模因的影响,就会出现不当的模仿与复制行为。

英文写作作为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手段之一,是追踪二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以公外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中一篇关于会议邀请函的回复为例,对其中出现的语言失误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试图找到一定的规律或模式,以探讨英语教师对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出现的差错所应采取的态度,以及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不当的格式套用

在学生提交的习作当中,不当的格式套用所占比例超过六成,分为以下两类:

1.信件格式错误类推

受到汉语思维的强势模因的影响,将中式书写习惯错误代入到英文信件写作当中。尤其体现在信件地址的书写次序上。譬如:信内地址的中文书写格式为“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中文地址的写法是由大及小。学生错误类推格式译为:“Shangdong Province,Jinan,Shanda South Road,27”。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受到汉语思维的强势影响,认为上述表达方式既然普遍适用于中文信件表述,当然也会适用到英文信件格式的表述当中,即特定中文格式模因符合了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的模式,成为强势模因,就自然而然地“感染”到英文信件格式的表述中,从而形成语言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自主地去模仿、复制并加以类推传播,造成语言失误。与此类似,信件日期的写法,中式思维是年、月、日的次序,而英式英语是月、日、年的次序;美式英语是日、月、年的书写次序。过度地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不加甄别地将其格式类推并带入到英文信件写作当中,必然产生大量不规范现象。

2.信尾问候语位置过于随意

同样是受到汉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在信件回复的末尾,学生将问候语依据自身喜好随意放置,或紧靠左侧或紧贴右侧。而未考虑到英文信件写作的格式要求,是需要依据信头的位置来决定信尾问候语的相应位置,从而出现英文信件格式不符合规范的现象。

(二)母语负迁移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来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迁移理论。在总结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将语言迁移定义为“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母语的语义结构或文化来表达思想的现象,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常见现象”(Odlin,1989)。语言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负迁移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也是二语习得研究者研究的重点。语用负迁移是指二语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二语学习者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而构成错误的语言输出。束定芳曾指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的51%来自母语干扰。由于是母语的干扰,二语学习者往往难以觉察到语用负迁移现象,甚至某些语言失误已作为一种语言定式存在下来,最终导致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停滞不前。母语负迁移主要包括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两个方面。

1.语际负迁移

语际负迁移是指由于对目的语不熟悉,二语学习者往往将母语中的规则和方法运用于目的语中去。当两种语言的使用出现差异时,母语对外语学习就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语际负迁移也称为“母语干扰”。体现在学生所提交的习作当中,主要集中在时态以及名词单复数问题上。例如,不加区分地滥用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将来时,采用动词原形来随意顶替动词单三形式等等,皆是受到了汉语没有任何时态标记的影响。

2.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要熟悉其文化才能达到理解该语言的境地,达到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在汉语信件回复当中,通常采用“据悉”“知悉”一类的词来简单表述这是一封信的回信。而英文信件则应需要详细指出回复的是对方哪一天写的来信。体现在学生习作当中,不是干脆没有写这部分,就是回信的时间和对方发出邀请函的时间是同一天,让人啼笑皆非。二语学习者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简言之,就是因为不了解英美文化和习俗,忽视了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语言失误现象的产生。

四、应对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是刺激—反应—再刺激的过程,一旦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应该立即予以纠正,否则错误将成为新的刺激,造成更多新的错误。二语习得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错误是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二语学习者通过不断地练习、产生错误、修改错误的过程就会逐渐掌握第二语言,错误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失误的本质,即为二语学习者自身及其学习的内在过程的重要一环。因此语言失误并非是消极因素,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分析二语学习者语言失误的类型和出错的原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各个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有利于教师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以减少语言失误出现的概率。

(本文是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010211]的部分成果;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HEUCF141208]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周正履,李海芳.二语习得中的语误研究理论综述[J].求实,2011,(2).

(阮亚妹 黑龙江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