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汉语方言词语义探源——以“谝传” “骗腿儿”为例

  • 投稿周楷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38次
  • 评分4
  • 12
  • 0

摘 要:本文拟从语音、语义演变方面对新疆汉语方言中普遍使用的“谝传”“骗腿儿”进行考释,以确定方言本字,既为了正本清源,也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新疆方言词的特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疆 汉语方言词 “谝” “骗腿” 语义

汉语方言是新疆语言文化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新疆汉语方言主要在甘肃、陕西方言的基础上形成。按照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可划分为兰银官话北疆片、中原官话南疆片和在普通话基础上形成的北京官话片。基于新疆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因素,使得新疆汉语方言在一种多汉语方言相间的语言大气候中兼收并蓄,共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新疆汉语方言词汇,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研究价值。我们通过对代表性方言词的研究发现,方言词汇反应出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互动影响以及古汉语的遗留,甚至可以利用方言词来探究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研究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对我们展开语言研究并进行文化探索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对一些方言词的本字及语义的研究还有待商榷。本文以新疆汉语方言中有代表性的“谝椽(传)”“骗腿儿”二词为例,就其本字及语义来源提出一些见解。

一、“谝”字音义探源

《新疆汉语方言词典》(陈汝立、周磊,1990)中收录有“谝【pin51】”“谝椽客”“谝椽子”“谝闲椽”等词。周磊《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亦收上述诸词,皆谓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谝”为动词,即“闲谈”之义。以“谝”为主要构词语素产生的“谝椽”一词,也称“谝闲椽”“谝椽子”“谝达拉儿”,其词义有二:①与“谝”同义,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聊天”、北京话中的“侃大山”、四川方言中的“摆龙门阵”;②指不能兑现,例如谝传事情。因此,“谝椽客”即指“喜欢聊天的人”,又可指“说话不负责任的人”。

“椽”指“装于屋顶以支撑屋顶盖材料的木杆”。“谝”与“椽”两个语素结合为“谝椽”这一合成词。虽然《新疆汉语方言词典》和《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均收作“谝椽”,但是从语义关系上看着实令人费解。“闲谈”与“木杆”有何关系?“[pin tuan]”一词的本字该如何书写,其语义又如何?笔者就相关问题在小范围内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有效卷26份。所有调查对象均为长期在新疆生活工作的汉族基层干部。

由此可见,“谝传”的倾向度高于“谝椽”,这说明人们对于常挂在嘴边的词,却不知该如何书写。为了扩大调查范围,笔者使用百度搜索工具,分别输入“谝传”“谝椽”这两个词条进行检索。前者出现26200次,后者出现4960次。可见“谝传”的流行度远高于“谝椽”。但仅凭这些数据还难以解答所有的疑问,还需要从词义及构词法的角度去求证。在得出结论之前,为避免混淆,以下讨论暂用“椽”。

溯本追源,“谝”实为春秋时期的关中方言词,最早见于秦穆公《秦誓》的“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一语中。“谝”很少用于普通话,多于方言中使用。例如,在现在的宁夏中卫方言中有“谝椽子”(嘲笑某事微不足道),山西朔州方言中有“谝子”(说话不老实的人)。特别是“谝一谝”(聊一聊)、“谝闲椽”(聊天)更是多见于西北方言中。从举例中可以发现,“谝”字在不同的方言中,其音、义并不统一。“谝”字到底为何义,下面将一一梳理。

《说文》:“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谝,善谝言。’《论语》曰:‘友谝佞。’”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古本有二训,即‘便’也,巧言也。”

按:“扁”字从户、从册,会“扁署”之义。署门之上多有匾额,匾之形扁,故从扁得声的字多有“扁小”义。如“偏”字。“扁”又从册,“册”乃竹简穿编而成,故“扁”引申有“周遍”义,古文中亦有通“编”之例。后“周遍”之义反义引申为“不周正”之义,故派生出“偏、骗、猵、蹁、谝”等字。例如:《说文》训“蹁”为“足不正也”;“偏”为“颇也”,即“不平正”之义。

由此可见,《说文》训“谝”为“从言、扁声”是片面的。谝,训为“巧言”,即花言巧语,含有“不周正”之义,故“谝”亦从扁会意,当作“从言从扁,扁亦声”为宜。

《汉语大字典》“谝”字条谓其本义为“花言巧语”,后引申出“欺骗”义。例:元代汤式《一枝花·赠王观音奴》套曲:“脱空心告免,指山盟是谝,则不如剪发然香意儿远。”后又演变出“炫耀、夸耀”之义。例:清代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

方言中的“谝”指闲聊,谝传,也称“谝闲传”,指的是“天南海北,随意地说”。能聊的人多是能说会道的,口齿伶俐之人,故称其为“谝椽客”。这是最接近“谝”字本义的用法了。

至元代,从“花言巧语”的本义引申出了“欺骗”义。古文中的“诳谝”一词即指巧言欺骗。现在的山西朔州方言中的“谝子”即指“说话不老实,哄骗人的人”。至清代又进一步引申出“夸耀、炫耀”之义。如魏巍《东方》中写到:“就一面嘟嘟地吹着,跑到那边孩子群里谝她的柳笛去了。”这里的“谝”已非“闲聊”义了。此外,传统相声里捧哏的常用表演技巧有“瞪谝踹卖”,其中的“谝”即“谝能”,指夸耀、显示之类的表情。

其实“谝”的“炫耀”义,在现在的南北方方言中都有遗留。例如:山东、河南多地的方言中都有“谝能”一词,即炫耀自己的才能,在日常话语中还含有“逞能、逞强”的意思。“谝富”即指炫耀自己的财富。四川方言中有“谝嘴”“谝嘴子”一说,指自我吹嘘,过分夸大自己的某项本领,与“谝能”意近。

上述义项的“谝”作单音节词的用法在方言中使用频繁,但是作为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则很有限,仅限于“谝椽”“谝能”“谝富”“谝嘴”等。

综上所述,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谝椽”很可能来自西北方言,而非土生土长。无论是“花言巧语”还是“巧言欺骗”,再到“吹嘘炫耀”,都与“言”有关。“椽”是盖房子用的木头。“谝椽”就是说话,道听途说,稗官野史,张家长李家短都可以“谝”。“椽”用作构词语素,反显晦涩。而“传”字语义丰富,表“传授”“传闻”“流传”“表达”等。人们或二人一组,或三五一群,你一言,我一语,国家大事,柴米油盐,坊间传闻,无所不“谝”。文化、历史就在“闲谝”中流传起来,人们的心理情感也在“谝”中得以表达。爱谝、善谝之人,便被冠以“谝传客”的称号。二者相较,“传”比“椽”更贴近词的本义,也更符合时下人们的言语习惯。因此,笔者认为,《新疆汉语方言词典》和《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收录的“谝”族方言词,当写作“谝传”“谝传子”和“谝传客”。

关于“谝”字的读音,《说文》谓:从扁得声。而“扁”字多音多义,音“bin”“pián”或“piǎn”。故《广韵》谓:“谝,房连切,又符蹇切。”当音“pián”或“piǎn”。《汉语大字典》“谝”字条虽认为“谝”字多义,但否其多音,只音“piǎn”。《中国实用方言词典》中只收了“谝”的“夸耀、炫耀”义,谓音“piǎn”。只有《汉语大词典》将“谝”释为多音多义字。“谝”作“巧言”和“欺骗”义时,音“pián”,属阳平调。作“炫耀、夸耀”义时,则归入上声,音“piǎn”。

新疆乌鲁木齐方言中单字声调只有三个(轻声除外),分别是阴平44、阳平51、去声213。[3](P9)《乌鲁木齐单音字表》将“谝”亦归入阳平调。因此“谝”用作“巧言”和“欺骗”义时,读作阳平,即“pián”。《新疆汉语方言词典》中将含有“炫耀”义的“谝”族词读作“piǎn”。由此可证,《汉语大词典》中对“谝”的音义解释是正确的。因此,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谝传”一词当读作[pin51tuan51]或弱化为[pin51 tuan44]。

二、“骗腿(儿)”之“骗”实为“騗”

《新疆汉语方言词典》和《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都收有“骗腿”一词,均释为“侧身抬起一条腿”,用作动词。例如:他自行车骑底好的很,一骗腿就上去了。也可以说成“腿一骗就上去了”。

通过调查发现,作为新疆汉语方言词的“骗腿(儿)”,其使用的普遍性及人们对其语义的了解程度远不及“谝传”一词。更有意思的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人存在只闻其音晓义,见其字则茫然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主要构词语素“骗”的语素义的困惑。在调查问卷中,有65%的被测者在“新疆汉语方言中‘骗腿儿’一词的意思是?”一题中选择了“A.欺骗人为自己跑腿儿”。这不仅反映出对“骗腿”一词的陌生,也表明人们对“骗”的“欺骗”义的固守。正是因为对“骗”在“骗腿”一词中的语素义的困惑,妨碍了人们对“骗腿”词义的理解,因此厘清“骗”的语义来源十分必要。

《说文》无“骗”,《康熙字典》有“騗”,《集韵·线韵》谓:“騗,跃而乘马也。或书作騙。”《正字通》:“今俗借为诓骗字。”《汉语大字典》亦认为“騗”同“騙”。故“騗”“騙”当为异体字,其本义为“跃而上马”。汉字简化改革之后,“騙”简化为“骗”。

古文中的“騙”乃多义字。在“跃而上马”的本义基础上,又派生出“骑”及“跨越”二义。如《南史·蘭钦传》:“宋末随父子云在洛阳,恒于市騙橐駞。”“騙橐駞”即“骑骆驼”。元代马致远《任风子》:“我騙土墙腾的跳过来”。这里的“騙”即“跨越”义。而这种“跨越”义的用法,在现今的某些北方方言中还有遗留。例如在河北定州方言中的“騙过去”就是指“跨过去、跃过去”。

明代的《字彙》和《正字通》均收录了“騙”字的“诓骗、欺骗”义。事实上,在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不乏“騙”作“诓骗、哄骗”义的用法。例如元《西厢记》三本三折中有:“不想去跳龙门,学騙马。”顾学颉等认为:“‘騙马’有二义,一谓跃而上马;二谓调哄妇女。騙马的‘调哄、勾引妇女’之义,盖引申前义,是当时的俗语。”[5](P42~44)当时还有“騙嘴”“騙口张舌”等词,与“騙马”语义相近。但“上马”“骑马”为何会引申出“欺骗”义,至今尚未有确论。黄树先在《比较词义与文献释读》一文中略作探讨,通过对英语、德语中表示“骑”义的单词研究发现,这些词都存在“欺骗”的引申义用法,故试想是否是由骑在马背上、压在马身上,而发展出“欺压”之义,进一步发展出“欺骗”义。[8]黄树光的结论可备为一说。

“騙”简化为“骗”后,在现代汉语中其本义及主要引申义消失,只有“诓骗、欺骗”一义为“骗”所继承,成为其常用义,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若不考虑简化的原因,“骗腿”当写作“騙腿”或“騗腿”。不管是“跃而上马”还是“骑”“跨越”,均有“侧身抬腿的动作”,这也更证明了“骗腿”的语义来源。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疆汉语方言词中“谝传”“骗腿”二词本字本义的梳理,进一步明晰了它们的语义来源。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新疆汉语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密切关系。汉语方言词作为汉语言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继续展开深入的探索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汝立,周磊,王燕.新疆汉语方言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2]韩品夫.实用方言词典[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李荣,周磊.乌鲁木齐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魏巍.东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务本.释“骗马”[J].文史杂志,2005,(2).

[7]黄小蓉.汉语大字典·言部指瑕[J].语文学刊,2010,(5).

[8]黄树先.比较词义与文献释读[J].语文研究,2012,(3).

(田胜男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 83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