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恶草的特性及其文化寓意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38次
  • 评分4
  • 21
  • 0

蔡萌萌

摘 要:《诗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花草树木的世界,这些草木不是冷冰冰的客观实在,而是与人民的生活情感相关的物象。前人对于《诗经》中的植物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草在《楚辞》中被划分为善草和恶草,王逸《离骚序》云:“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诗经》中也有类似倾向,“恶草”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文化内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诗经》 恶草 特性 文化含义

恶草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一个解释是“有害的草,毒草,常比喻邪恶者。《诗经》中先民将妨害农作物的草当作“恶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恶草”的性质和文化内涵。

一、有害的草,在庄稼中妨碍植物生长

《诗经》中多次提到农业生产中锄杂草的诗句。《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大雅·生民》“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茨”在诗中表示一种田野杂草,需要铲除以利农作物生长。《周颂·良耜》“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田里的杂草影响禾苗的生长,故杂草就成为百姓眼中的恶草了。这里的“荼”,朱熹:“先儒說荼,但云苦菜,莫詳其為何物。”清·顾镇《虞东学诗》:“据《爾雅》注引此詩,以解委葉。攷《爾雅》又有蒤,虎杖之目。”“蓼”,孫炎曰:“虞蓼是澤之所生,故為水草也。蓼是穢草,荼亦穢草,非苦菜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蓼”是“苦菜”,清人張敘《詩貫》:“荼、蓼皆苦菜,可食,此則辣荼之屬。”经过分析,这里的“蓼”应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的“水蓼”。蘇恭曰:“水蓼生下濕水旁,葉似馬蓼,大於家蓼,莖赤色,水挼食之勝於蓼子。李時珍曰:‘此乃水際所生之蓼,葉長五六寸,比水葒葉稍狹,比家蓼葉稍大,而功用仿佛。’”

“稂”和“莠”也是恶草。《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狼尾草古名“稂”,《六家诗名物疏》:“罗氏曰:‘稂,恶草也。’”狗尾草古名“莠”,《尔雅翼》云:“莠者,害稼之草。”《國語》注云:莠,似稷而無實。“稂”形态与禾黍类相似,常杂生在作物中,不易区分。“莠”也类似,在幼年时形似禾稼,苗叶及成熟花蕊都类似小米,幼苗时二者不易区分,常形成田中杂草。后人将“不稂不莠”引喻为不成材、没有出息。

二、恶草不一定是和坏人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出现往往和缺憾的心境有关,描写忧愁烦恼的情绪,凭借草抒发愁怀

《诗经》中有许多弃妇诗描写弃妇的怨恨与不满情绪。例如《邶风·谷风》主旨是借葑菲之采,诉弃妇之难。“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说明女主人公被抛弃后的痛苦心情。“荼”,陆玑《诗疏》云“荼,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所謂堇荼如飴”,可见弃妇对比自己的生活,觉得荼甘甜如荠,用借喻的手法表现女子的辛酸。《小雅·白华》是一首弃妇写的怨诗。究竟这里的弃妇是不是申后不能确定,但这里的弃妇应是贵族女子。因为诗中“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这是发生在宫廷中的事情,女子思念男子,而男子却对女子怒气冲冲。“菅”即芒草,多年生草本,叶子细长而尖。其茎高可达三米,自古以来可作卧席。茎叶可制成绳索或草履,茎秆可构筑篱笆。芒草繁殖力极强,常侵入农地,农人视之为杂草。《白华》前两节“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肚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歌是说菅、茅本是相亲相束为用,夫妇应彼此相爱如此。但女子的丈夫却遗弃了她,使她独处空房。以物喻人,表现了女子的辛酸。

《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读全诗,此诗应是一个少女思念少年,久久不见,对方已由小孩长大而感发的诗歌。主人公应该是两个青年夫妻,他们建立了小家庭,可婚后不久,丈夫被拉去当兵,一去多年不回家。一个柔弱的女子在家,尽管勤劳劳作,田里的狗尾草仍然长势茂盛,越来越多的良田变成荒地,于是出现诗中的“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这里的“莠”写出了女主人思念丈夫,心力交瘁,内心的苦痛到了无法排遣的地步。

《小雅·我行其野》中与樗这种恶木与蓫、葍两种恶草关联的是主人公的悲惨婚姻和不幸遭遇。樗,即臭椿,皮较粗,木质疏,木材色白,叶有恶臭。臭椿的木材一无是处,形状不佳,材质疏松易裂朽,不但无法“入栋梁”,也不能制作器具,属于“恶木”之流。在《我行其野》中以“蔽芾其樗”以生长的臭椿来兴婚姻的失败,感叹遭人遗弃的命运。蓫,即羊蹄菜,仲春时生,多食致人下痢,味苦,“滑而不美”,故被古人认为是“恶菜”。葍,即旋花,“有臭气也”,田野甚多,很难锄治,属原野杂草。此诗借“蓫”和“葍”两种恶菜来比喻遇人不淑与遭人遗弃的处境。

三、用恶草讽刺时政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其果实布倒钩刺,繁殖与适应力极强,与“薋”即蒺藜均被视为恶草,两者种子都有刺,用以比作小人。《六家诗名物疏》“羅願云:幽冀謂之襢菜,其實如?耳,而蒼色,上多刺,好著人衣,一名葹,《離騷》以喻小人,所謂‘薋菉葹以盈室’是也。”此诗是一首思妇诗,主人公心中想念丈夫而不得,采卷耳也采不够一筐。下三节运用想象手法,运用许多忧伤的意向,表明在外丈夫的服役之苦和对家人的思念。

茨,即蒺藜,《本草纲目》中“宏景曰:多生道上及牆上,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履,今軍家乃鑄銕作之,以布敵路,名鐵蒺蔾。”其果实长有尖锐的毛刺,常生长在田野沟坡或屋子前后,人走在上面,常刺痛人的脚,而其果实也容易附到衣服上,很难拿下,令人痛恨。《鄘风·牆有茨》“牆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丑也!”卫宣公死,宣姜与庶长子顽私通,生子五人,乱伦于后。茨者,蒺藜之草,这里以此草为比,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

《小毖》是《周颂》的短篇。孔颖达《毛诗正义》:“《小毖》,诗者嗣王求助之樂歌也。謂周公歸政之後,成王初始嗣位,因祭在廟而求羣臣助已,詩人述其事而作此歌焉。”近代学者多从此说,认为此诗是周成王的自警之词,要谨小慎微,防患于小,以免小祸致大祸。《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蓼是有苦辣味的草,这里用于指周成王年轻而处于辛苦之地,希望贤臣能助他一臂之力,治理好国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2]刘毓庆,李蹊.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3]周雪梅.《说文解字·草部》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6.

(蔡萌萌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