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背诵的教学策略探讨

  • 投稿掌蘑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846次
  • 评分4
  • 98
  • 0

林 梅

摘 要: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课外古诗背诵应该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巧用前言析重点,来理解诗词;为了更好地贯彻积累,应该提倡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自学,训练语感;从民族思维与文化的角度挖掘诗词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本文从这三方面内容进行教学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外古诗背诵 教学策略 诵读

古人云:诗贵言志,言以载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伦理、道德等思想情感,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陶冶和文化价值的选择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翻开初中课本的最后几页,十首课外背诵古诗词无疑增添了我们语文书的厚重感。这便是当今语文教育对于“诗教”的一种回归,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我们教育下一代不忘中华文化,就应该倡导多读诗歌。这些诗歌宛如一个个美丽的花窗,帮助学生们去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让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有对中华文化的那种感念与认同。

但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们来说,“背诵”这两个字确实让他们颇为头痛,不仅背诵还要默写,写错一个字还得不到满分,这让学生顿时丧失了背诵这些古诗词的动力与信心。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汲取中国传统诗教的精华,帮助学生领略诗词风采,增强背诵的兴趣。

课外古诗词背诵,可以布置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先把这些诗歌背起来,会默写。开学就来个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当然笔者会引导学生说:“这些古诗词可都是流传千年,备受历代文人赞誉,不仅是你们,许多古代名人都背过这些诗,而且大多6岁就能背诵了,你们已经十二三矣,是不是也该迎头赶上呢?”短短的导入或许能激起部分同学对于这十首诗词的兴趣,但真正要将诗教予人温柔敦厚的作用传承给学生,教师还要运用多种角度来教学。

一、巧用前言析重点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如何教这十首古诗词。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这些古诗都是必背篇目,那么就有可能在中考试卷中出现。试题形式主要是默写,那么教学重点便是背诵积累。教师们也都明白理解性的背诵能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从古到今的诗话中对这些诗词进行了大量的解读与赏析,该如何抉择最好的精华作为教学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了解以外,不妨好好利用一下这些诗词前面的前言来确定重点。如七年级上语文课本《过故人庄》的前言:“‘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这个前言从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入手,明确了《过故人庄》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点明了孟浩然诗歌语言“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特点,却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诗人抒发的感情也一语带过。《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前言:“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诗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描述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样类型的前言还出现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如梦令》《逢入京使》等诗词当中。

教师依据这些前言,再去寻找与这些前言内容相符合的诗话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与意蕴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既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还能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相适应,为学生打开学习背诵这些古诗词的大门。

二、自学为主诵诗歌

陈寿的《三国志》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学者的钻研。学生学习课外古诗词也要以诵读为主进行自学。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教师要求齐读课文的时候,总能发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学生,张着嘴就是不读出声音,甚至走神到千里之外,根本不知道所读何物。长此以往,即使到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威逼利诱”下背诵了古诗词,也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的意蕴了然于心。首先,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用示范诵读引领,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每次教师均先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读后请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例如诵读《龟虽寿》《泊秦淮》时,教师多次示范,学生跟着诵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师还可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以激起更多学生的竞争热情,或根据具体的诵读材料,现场即兴点名,让学生诵读,或由学生自主选定诵读诗句,提高学生的诵读信心。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将丰富语文课堂生活。当然如果教师本身具备吟诵的本领,也可以教学生们吟诵,让他们更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洋洋大观。

其次,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示范诵读和个体诵读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诵读技巧:

(1)语调方面。诗歌内容的改变和作者的情感流动都会带来语调上的改变。比如诵读《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应用较为醇厚的语调,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开始语调逐步上扬,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应到最高点,还要有酣畅淋漓之感。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诵读语调。

(2)语速方面。学生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应表现得惊喜欢快些,语速中速偏快;而在诵读《逢入京使》一诗时,应表现诗人无法传递书信给亲人只能捎带口信的悲伤,语速应该慢一些。

(3)语言的节奏停顿方面。七言诗以四三或二二三节奏停顿,五言诗以二三节奏停顿等。

第三,可以采用小组展示,亮出学生有特色的诵读水平。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诗歌朗诵会:可让学生自行组合,进行诵读展示活动,展现学生独特的诵读水平。

在不断地诵读中,学生理解了诗的含义,锻炼了语感,体会到了诗歌中的情感流动,自然也会爱上学习古典诗词。

三、积淀文化承传统

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诗、词、曲等文学作品都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综合来看,这些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词汇和语法。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呈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二是诗歌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古代文化常识。对这些常识,学生应有所了解,但这不是诗词学习的主要方面。

三是诗词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维方式。如李白奇特的夸张想象、朱熹的借景喻理等,无不体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四是古典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古代仁人志士的“志趣”。它集中表现为以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等。学习这些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学生的审美人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面。

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教师就能很好地利用课外古诗词背诵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笔者在教授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白与朋友交往情况的诗歌,学生纷纷背出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中佳句。接着笔者问学生,这些诗歌都有什么异同点。学生便开始议论,诵读着诗歌,说出了这些诗歌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也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在比较中学生还体悟到了友情的方方面面,比如对汪伦的感念,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对王昌龄的担心等等。此时笔者还介绍了古人折柳送别的传统,同学们便从心底感受到了中国古人折柳“惜别怀远”的款款深情。教授《逢入京使》时,对“龙钟”在不同诗句的意思做了介绍;《竹里馆》中“篁”的小篆写法,进而一起诵读屈原《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感受屈大夫忧郁之情,一起领略文人墨客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小小诗词却蕴藏着如此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怎能不让人着迷?

课外背诵古诗词都是优秀的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词往往从多方面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可以说,诗歌是社会和人生的浓缩。学生通过背诵优秀的古诗词,就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认识人、理解人的能力;加深认识自身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帮助他们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极大地丰富他们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

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这些绝美的诗句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让他们学到了观察生活、描写景物的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等,这些诗句则向学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他们人格的成长。

教师应从多方面研究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教学策略,努力将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一代传承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芳.诗教的课堂艺术[D].苏州大学,2006.

[2]谢娟萍,潘洪建.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3,(22):76-79.

(林梅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