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1-05
  • 阅读量4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历来是高校的重点工作,调查分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该工作的有效推进。本文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以应用型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研究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提出应用型高校应秉持产教融合理念,立足地区优势产业,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产教融合;职业生涯规划


  1.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1]。


  2018年7月5日,青岛市发改委发布《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2],提出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产教融合“负面清单”制度,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新突破。


  2019年10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委正式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3],青岛为全国首批20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城市之一。这标志着青岛可在全国率先部署并争取国家政策以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工作。10月29日,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的通告》[4],积极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工作,依托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集群,推进重点行业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形成一批引领产教融合改革的标杆行业。


  通过产教融合,各大院校除了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外,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许多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在“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下培养人才,许多专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前身为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由恒星集团于2000年创办,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普通本科统招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的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秉持“行校对接、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采用“工学交替、实岗实训”的办学模式,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文学院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下设二级学院,于2019年12月成立,虽为新设学院,但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号召,逐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具体工作的开展以学生为本,本文通过对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调查与分析,一方面为该专业下一步如何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为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方向。


  2.调查研究过程


  2.1研究对象


  被试者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154名2019级本科学生,共回收问卷146份,根据被试者的问卷完成程度,确定有效问卷146份。有效问卷的构成情况为男生20人,女生126人,年龄在17岁—22岁,其中年龄为19岁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2%。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根据夏海燕修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编制[5],问卷包含就业信心、职业认识、自我认识、生涯定向、规划认识等5个维度,共26个条目,按Likert5点计分(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不赞同也不反对、比较不赞同、非常不赞同),正向条目按5、4、3、2、1计分,负向条目,按1、2、3、4、5计分。得分越低,被试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越令人担忧。


  结合学情及新冠疫情背景,为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增添了以下客觀题:


  “你当初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是否还会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什么?”


  “你毕业后是否会选择从事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为什么?”


  “你觉得未来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


  “你认为新冠疫情对该专业就业有影响吗?影响是怎样的?”


  3.统计方法


  用社会科学统计学软件spss22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


  4.研究与分析


  本问卷采用经典问卷,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效度较高。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后,得到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总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五个维度及总体评价的平均数、标准差(N=146)


  由上表可以看出,146名正式施测对象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范围为2.53—3.32,说明本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呈现较低程度的满意度。五个维度中,得分最高为“规划认识”(3.32),最低为“职业认识”(2.52),说明本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一定的规划,但是对职业的认识较低。


  “规划认知”(3.32)的得分最高,说明目前本专业学生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但是意识比较单薄,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思考,但是并不明确,积极主动性不足,超过半数学生对职业规划概念持中立态度。经分析,原因在于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普遍认为大学阶段只需要学好专业课理论知识就够了,职业规划可做可不做,导致学习与实践没有针对性,缺少学习与实践的具体目标,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学业上比较散漫。


  “职业认识”(2.52)是所有维度中得分最低的,说明本专业学生对相关职业认识度不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不难解释,一方面我国向来重视教育基础,但为学生提供职业实际体验的机会并不多,导致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很少,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比求职者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对求职者信息的索取要大于自身信息的供给,导致学生获得的职业信息较少[6]。


  从其他维度得分可以看出,“就业信心”(2.8)这个维度的得分仅略高于“生涯定向”(2.73)和“自我认识”(2.66),表明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期望一般,对生涯定向和自我的了解还不够充分。


  5.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他们在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自我认识等方面的认识并不理想。


  5.1在专业的选择上,60%的学生因爱好、适合自己、不喜欢数理化而选择本专业;14%的学生因未来就业,如从事教育工作好找工作等而选择本专业;17%的学生因高考分数、报考、其他人员建议等而选择本专业。如果重新选择专业的话,那么不到一半(57%)的学生坚持选择本专业,31%的学生不会选择本专业,1%的学生不确定是否选择该专业。


  从主动选择该专业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有学生提到部分原因在于该专业就业率低,工资收入不高等。通过进一步沟通了解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专业及职业认识源于主观感受及第三方(父母、朋友)灌输,没有经过实际调研、实践,在认识上缺少实践经验。


  5.2在就业方面,58%的学生对该专业未来就业情况持乐观态度;14%的学生持消极态度。超过一半(64%)的学生希望未来从事该专业相关的职业,35%的学生犹豫是否从事相关职业。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55%的学生认为该专业未来就业情况不会受疫情防控影响或影响较小,经分析,原因在于学生认为该专业相关职业尤其是教育行业比较稳定,体现了学生就业观念比较传统,就业面不宽广。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面临生涯规划不明确、不清晰的情况[7](119-121)。原因在于学生对专业、自我、职业认识不足,职业规划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缺少专业教师。


  6.建议


  管理学家诺斯维尔曾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合适职业方向和目标,制订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只有将“我想做什么事情”与“我需要做什么事情”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目标的实现[8](12)。


  产教融合通常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9]。应用型民办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早期实践平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6.1立足鲁东地区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如做强9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6大传统支柱产业,发挥本专业的学科优势,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将行业、企业用人的标准及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新时期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规范和创新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6.2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联合营造大学生职业规划氛围。学校调整课程结构,开设持续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校企业共建“产学结合”职业实践平台[10],把学生的培养过程与社会的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带动学生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增强对自我和职业的认识能力。


  6.3加强学生的“多证书化”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取得相关的职业证书,如教师、文秘、网编等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


  6.4加强双创教育,传承青岛老品牌承载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基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优势产业下,发挥语言文化专业优势,增强文化宣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