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估测教学的策略构建

  • 投稿杨西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42次
  • 评分4
  • 37
  • 0

江苏张家港市塘市小学(215600) 李 娟

[摘 要]估测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有必要让估测教学落到实处,使估测教学行之有效,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估测教学 策略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51

估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系统的估测知识和有效的策略方法,教师在讲授估测时往往都是匆匆讲出答案或一笔带过了事,导致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落空。到底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估测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估测的教学:第一,备好教材,为估测教学奠定基础;第二,确定策略,构建估测教学的主导模式;第三,做好实践,践行估测教学的目标。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估测教学的策略构建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把握课标,活用数学教材

估测与精确测量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在估测教学中,《数学课程标准》对这方面有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那么,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实到教学中呢?作为数学教师,应先深入钻研教材,对蕴含在教材中的估测策略进行充分挖掘,建构估测知识的系统性,由此用活数学教材,教给学生有效的估测方法。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设计,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积累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的感性经验,体验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使学生通过手指丈量,对1平方厘米有直观感性的体验。接着,让学生动手画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长度,但在动手画的过程中,学生为了结果的准确性,习惯性地使用直尺、三角尺等具有标准刻度的测量工具。这与我的设计意图显然是相违背的,无形中也弱化了让学生凭印象画出1平方厘米实际面积大小的估测要求,不利于学生估测能力的提高。为此,我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设计过程,从激发学生自主估测意识的角度出发,改进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采用多种方法估测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如果给你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或者一张纸,你能画出或者剪出一个1平方厘米的单位长度吗?试一试。”学生由于有之前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所积累的经验,能够用手作为估测的参照物,顺利地完成对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长度的估测。上述教学,我从教材的设计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帮助学生克服惯性实测的困难,使其转化为估测,从而提升了估测教学的效率。

二、策略引导,建构估测意识

估测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估测情境,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开展丰富多样的估测活动,并进行有效的策略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和丰富估测经验,建构估测意识。

例如,教学“克与千克”这一内容前,我让学生放学回家掂一掂家里买的水果,估计一下500克有多重,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重量,再反复拎一拎,感觉500克的实际重量。同时,我告诉学生:“估错了不要紧,可以重新称、重新估测,估测后再实测称重。反复的次数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学生通过估测和实测之后,很快建立了单位量感,纷纷说出“在通常情况下,3个大红苹果的重量就有500克”“小苹果则要有4到5个才大约重500克”“在通常情况下,2个梨子就约重500克”……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建立准确的重量单位表象,形成敏锐的数量知觉,培养敏锐的估测能力。此外,我特意在课堂上出示两个小组的数学课本让学生估测有多重,细心的学生掂量后,以自己书包的重量为参照,很快估测出正确的结果。通过多次的重复掂量,学生建立了克与千克的估测意识,逐渐积累估测的经验和方法,有效提升了估测策略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实践,培养估测能力

学生有了估测的量感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际应用中培养估测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估测策略,并能够将这种思路和策略完整地表达出来。

例如,学习千米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估测实践活动:“估测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然后实地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有的学生是乘坐出租车回家的,就通过仪表盘的里程数进行估测和验证;有的学生是乘坐电动车或者步行的,就以“学校大门口到公园大约有1000米”为参照,估测出到家的路程;还有的学生参照临近小区的距离进行估测……不管是哪种方法,学生经历了实测和估测的过程,既培养了他们多样化的估测能力,又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估测知识打好基础。

总之,教师应将估测教学落到实处,使估测教学行之有效,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