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精细导入设计

  • 投稿为领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98次
  • 评分4
  • 85
  • 0

江苏海门市万年镇万年小学(226136) 樊香香

[摘 要]课堂导入的方式很多,教师必须科学地分析教材的编排特点,通过制造悬念、讲故事等形式进行教学的导入,这样才能更贴近教学的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的的需要。

[关键词]导入 悬念 观察 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9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个谚语揭示了良好的开始对后来发展的正面影响,它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一个吸引眼球、激发兴趣、充满智慧的课堂导入,无疑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它会使课堂向着理性的方向推进,使学习变得愈加灵动、有趣。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善用学生认知、经验等方面的冲突,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促进学习的有效推进。悬念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更积极地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知识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而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实现获取知识的目的。

如,在三年级“乘法”教学中,设计十道计算题“11×11、23×11、38×11、75×11……”开展师生比速度、比正确率的竞赛活动。“时间2分钟,比赛开始!”学生一听到比赛就立即投入到计算之中,而老师很悠闲地等待最后的一点时间。“时间到,停下笔,汇报一下自己做了多少题?猜猜老师做了多少题?我用1分钟的时间做完了10道题目,你们信吗?”“不信!肯定是上课前就写好结果了。”“那你们报题目,老师现场口答总可以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的算式,教师立即给出答案……活动在进行着,学生不服气地嘀咕起来:“肯定有秘密的方法!”“一定有什么奇妙的算法!”……“是啊!想不想学习这好方法?那就小组合作先研究研究这些算式的特征吧!”利用比赛的情境,引发悬念,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产生,让学习变得主动,让探索更具活力。

二、指导观察,引发兴趣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用观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常用的策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因为观察会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发学生思考。

如,在“圆柱体的表面积”练习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见过的圆柱体,观察它们表面的构成;其次,引导学生汇报观察后的思考,说出自己的分析与理解;再次,通过集体研究,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和部分实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分类,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得出:只有一个侧面的是一类,像落水管、通风管等,它们不能有底面;只有一个地面和侧面的是一类,通常称之为无盖的,如圆柱状水池、无盖的水桶等;三个面是全的是一类。观察促进了思考,也促进了交流,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判断,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了活力,洋溢着智慧。

三、故事开篇,引发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的环境等诸多因素,巧妙地选择故事情节来引入新知,开启学习,那数学学习就一定会充满吸引力,也会使学生感到充满乐趣。

如,在“比的应用”教学伊始播放一个故事:一个农场的老主人生病了,他准备把自己最喜爱的19匹马分给他的3个儿子。大儿子应分得总数的二分之一,二儿子分得总数的四分之一,三儿子分得总数的五分之一。要求兄弟之间要和气地分好,但也不得伤害马。3个儿子听完父亲的吩咐,愁眉不展,伤透了脑筋。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利用故事开篇,吸引学生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因为分马出现的是分数,学生的思维很难扭转到比的应用中去。

为此,在教学中就得抓牢这个“弦”,引导学生尝试找出三个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尝试用比反映出三个关系时,学习就会进入到一种奇妙的境地。1 / 2∶1 / 4∶1 / 5,采用通分的方式化简后是10∶5∶4,从而有效地连接到教材,使学习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四、问题情境,生成兴趣

“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的确如此,数学教学就得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惊讶,因为惊讶,他们才会对学习材料、数学现象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更多的经历去解读教材、去实践探究、去合作学习,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围绕教材的特点、学生生活的因素,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数学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准确的分析与思考,感受学习的快乐。

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新课导入时,先播放一则古老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的情节,并引发思考: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有智慧的地方是什么?集中反馈,凸显故事的焦点:“为什么乌鸦投入的是石子,而喝到的是水?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学生的疑问,也正是新知将要突破的关键点。“把石子投入瓶中,水就会被石子排开,就是用石子的体积替换出水的体积。”当学生形成这样的感悟时,替换策略就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那么再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就会顺畅得多,学生会很轻松地想到“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者“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学习新知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导入的方式是多元的,但如何科学地选择,就需要教师科学地分析教材的编排特点,巧妙地连接学生生活的实际、认知积累的实际,科学预设,精准调控。只有这样,数学课堂的导入才会更加贴近教学的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实现有效学习的形成,高效课堂的打造。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