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资源打造精彩课堂

  • 投稿蜡笔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2次
  • 评分4
  • 41
  • 0

江苏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224014) 仇凤勤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这样写道: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看出,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抓住一些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活元素,一定能给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促使数学教学向生活化靠近,有效地保持学生学好数学、运用数学的激情,促进数学学习向更高质量迈进。

一、挖掘教材资源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所以在教学中就得摈弃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善于捕捉让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促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教材呈现的是购物情景图(西瓜每箱48元,哈密瓜每箱62元),同时创设了张大伯购物的情境 “张大伯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也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它们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无疑会让学生心生亲切之感,乐于思考,乐于研究。同时,如果教师还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购物情景,让学生用这些事例编一些自练题,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巧用生活现象,使新知建构在熟悉的氛围中,势必会让学生生成一种自在的心理,更加乐于探究蕴含在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巧用生活现象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所以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学习融入生活,实现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同时,数学教师更要有科学的教材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为学生数学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生活平台。

如,在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中,首先把学生带进操场,让学生在操场边上的香樟树上系彩绳,引导学生观察“系好第一根彩绳需要几棵树?”再猜想:系好2根呢?3根呢?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学习感悟,并生成初步的认识。其次,指导学生在彩绳上夹手帕,再度观察第1块手帕需要几个夹子,第2块、第3块呢?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外电线杆和电线之间的联系等。真实的活动,真实的生活,让学生感受蕴含在其中的规律。

生活是数学学习永不枯竭的源泉,以教材为依托,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从活动中、生活中发掘出数学知识,使数学学习更具体、更详实。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数学,但需要教师去开拓,用智慧来营造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氛围,去捕捉、去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情境。

三、善选生活事例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把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紧密地连接起来,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韵味,从而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巧妙地选用生活事例,不仅让数学变得多姿多彩,而且还能让练习走出单调与枯燥,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数学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自身生活的元素,精巧地设计一些习题。“新丰小学六(6)班有54个同学,计划派一个同学为大家购买签字笔。到文具商店后发现:单枝售价是2元,整盒(12枝)的售价是单枝的九五折,整条(30枝)的售价是单枝的八八折。要使每人都买到1枝,怎样购买是最省钱的呢?”首先,组织学生认真读题,找出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说明自己的理解;其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分析解答;再次,组织学习展评:①单枝购买,2×54=108(元);②购买4盒,再买6枝,2×95%×12×4+2×6=103.2(元);③买1条和2盒,2×88%×30+2×95%×12×2=98.4(元);等等。

通过购买签字笔的事例,学生在思考如何省钱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化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这个活动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算出结果,还引导学生思考:要最省钱就得选择最合理的方案。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解读问题,观点不一致、出发点不相同,因而造就了精彩的课堂。这样没有唯一答案的学习状态,看似无序,却正是我们应该追寻的最理想的数学课堂,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目标。

数学知识隐藏在真实的生活中,教师就得剥开这层面纱,引领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