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性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72次
  • 评分4
  • 59
  • 0

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1300) 周建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动态生成性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生的现象,有的生成性问题又是数学课堂无法预约且不可复制的亮点。面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细心思考、机智运用,让这些有效的生成性问题熠熠生辉,让数学课堂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一、带着“课标”看生成,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理性

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师应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理性思考,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高度来看待生成,因势利导,巧妙利用,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理性。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在推导出体积公式准备进入下个环节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像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这样规则的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是相同的。”教师问道:“这个规律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规律是否合理呢?”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纷纷想办法进行验证,通过再次操作验证,学生掌握了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教师预设以外的生成性问题,合乎学生的思维、推理,此时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预设,不断地引发学生思考,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理性。

二、带着“教材”看生成,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深入

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先看课标,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一节课的核心指向是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知识的编排体系了如指掌,对教材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页主题图都能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应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动态生成性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多媒体出示例题主题图,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我随机提出问题:“这样的乘法算式,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其中一位学生用的竟是“铺地锦”的方法。我问这个学生:“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这个学生回答:“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我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爱学习、善思考的好习惯,并说:“这种‘铺地锦’的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们感到自豪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数学文化教育,然后让学生把教材翻到单元练习后面的“你知道吗”,要求学生课后看书自学这种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学生在板演时出现“铺地锦”的计算方法,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不但没有指责,而是及时表扬了他的好学精神,呵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并巧妙引领,让数学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三、带着“生活”看生成,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着自身生活经验的痕迹。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预案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以儿童的生活眼光审视预设之外的动态生成性问题,要带着生活的眼光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通过长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图让学生表述完表面积的意义后,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个表述不准确。生活中,有很多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并不都是6个面的。”我顿时明白:这位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此时,其他学生似乎也想到了生活中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一个学生说:“我奶奶家的金鱼缸是长方体形状,有5个面。”一个学生说:“我家里放书的柜子是5个面。”一个学生说:“我们小区楼房的下水管是长方体形状,只有4个面。”一个学生说:“童话故事里圣诞老人爬进去的烟囱是长方体形状,也是4个面的。”……教室里充满了学生发言的声音。可见,教师能站在生活的角度,审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因势利导,就能让数学课堂走向生动。

四、带着“学生”看生成,让学生更自主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当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不可预料的动态生成性问题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找出问题根源,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学生更自主。

例如教学“同分母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在长方形中用不同颜色表示3/8和2/8,并提出问题:涂色的部分一共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多数学生认为是5/8,还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是5/16。经过交流发现认为是5/16的学生是先后在两张长方形纸上涂色才造成的错误。为此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组织辩论,同时把这两张长方形的纸并排放在实物投影上并追问:“观察一下,现在是把这两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学生直观看出是16份,找出了错误的原因,明确了这道题正确的计算方法,还初步感知了单位“1”的含义。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及时捕捉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及时调整策略。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学习主体,有个性,有思想。教师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当做教学资源,要准确判断数学课堂中的生成,巧妙引导,让数学课堂走向理性,走向深入,走向生动,走向高效。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