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流需要“真声音”

  • 投稿菩提
  • 更新时间2016-04-01
  • 阅读量705次
  • 评分4
  • 22
  • 0
  摘 要: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深化认识的重要渠道,而要让这样的交流有意义、有质量,我们应当关注一些交流中的细节,让学生走出“伪交流”的误区,切实从多角度思考,发出真声音,带来真体验。 
  关键词:合作交流;内容;铺垫;引导;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依靠记忆和模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尤其在学生有一定思维萌芽的时候,如果几位学生能集思广益,往往会豁然开朗,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增加对数学的认知,在交流中辨别知识的真伪,提升学习的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交流过程还有一些欠缺的地方,这与我们的引导和点拨有不小的关系,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交流时发出“真声音”,从而提升交流质量: 
  ■一、交流要有内容 
  课堂交流的目的是深化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的交流要建立在“有话要说”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的交流首先要有合适的内容,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后形成独立的观点,然后为了释疑或者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而展开交流。 
  例如“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笔者出示例图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小军的位置,有的学生表示小军在“第4列的第三个”,有的认为在“第三排从左往右数的第四个”,还有的表示是“第4小组从前往后的第3个”。借助学生的手势,学生发现这些表示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其中用到的词语有“排”、“组”、“横排”、“竖排”、“列”等等,而在数的时候,为了避免误会,学生都自觉强调了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左往右数,这样的表示方法太杂乱了,所以有学生提出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表示方法。因此,笔者让学生以此为内容,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汇报的时候,各小组给出的建议有所不同:有的小组认为只要规定好竖着都从前往后数,横着都从左往右数,这样用第几列第几个或者第几排第几个就能表示一个位置;有的小组提出同时确定在第几列和第几排就不会引起误解,当然其前提也是要规定列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行是从前往后还是从后往前。在这样的交流之后,学生形成的共识是不管怎样来确定位置,都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请学生自学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学生的认识就清晰了,有强烈的认同感。 
  为了解决“怎样表示一个位置比较合理”的问题,学生经由原先不确定的表示方法出发,试图寻求一个统一的意见,这样他们在交流中就有话可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得到相对的统一,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交流要有铺垫 
  为了提升课堂交流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一些稍浅显的问题入手展开教学,让学生先建立一定的基础,再深入挖掘,渐次展开,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认知基础,数学的触角就能有所延伸,向更宽广的方向蔓延,向更深入的地方挺进。当学生充分交流之后,再来回顾原有的认识,他们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知识体系也因此更加稳固。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 
  ■ ■■ ■■■ 
  ■■■■ …… 
  图1 
  如图1,搭一个正方形需要四根小棒,增加一个正方形共需要几根小棒,增加两个呢?增加a个呢?学生通过找规律发现从增加一个正方形开始每次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3,那么增加a个正方形就增加了a个3,那么小棒的根数为4+3a。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改变问题:一共a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结果学生的交流给了笔者很大的惊喜,现节录部分交流过程如下: 
  生1:我的答案是4+3×(a-1),我是这样想的,现在一共是a个正方形,就是在一个正方形基础上增加了a-1个正方形,所以根据上一题的研究,只须用4加上a-1个3即可。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这样的方法你能理解吗?(学生表示同意)还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不是用这样的方法做的,我观察了一下这些正方形,除了第一个正方形是用四根小棒之外,其余每个正方形都只要3根小棒。我拿掉第一个正方形左边的那根小棒,小棒的根数就可以用3a表示,然后只要再加上这根小棒就可以了,所以我的式子是3a+1. 
  师(用手遮住最左边的小棒):是不是一目了然?(学生表示同意) 
  师:这个方法真巧妙。还有人想说说吗? 
  生3:我的方法比较麻烦,我发现每个正方形上下都有两根小棒,所以可以用2a表示,而竖着的小棒之间夹着一个一个的正方形,根据四年级学过的找规律,中间的正方形有a个,小棒的根数应该是a+1,这样就用2a+a+1来表示。 
  师:与众不同的想法,掌声鼓励。咦,还有学生举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4:我与生3差不多,只是我原来想的是先用2a+2,把上下和左右两端的小棒先算出来,再加上中间夹着的小棒是a-1,这样就用2a+2+(a-1)表示,现在我听了他的想法发现这个方法比我想的简单一些。 
  师:看来你听得很认真,不但清楚了别人怎么想的,还能主动将自己的方法与别人比较,真棒! 
  师:那么大家看看刚才有这么多同学想到了表示方法,这些答案一样吗? 
  生:我觉得几乎是一样的。 
  师:这个几乎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些式子比较烦,其实可以化简,化简后就是相同的表示方法了。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之所以想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与之前的学习铺垫有关系,当他们的思维之门被打开之后,学生的创意层出不穷,交流的时候就有话可说。面对从不同角度找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从算法是不是合理和是不是便捷两方面来展开交流,这样的交流无疑是有益的,是能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的。 
  ■三、交流要有引导 
  学生的交流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如果我们只是发布交流的命令,那么往往这样的交流就是走个过场,会成为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其余学生要么漠不关心,要么参与程度不高,这样的交流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参与进来,做好方法的引导,传授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技巧,让他们的交流更顺畅。 
  例如“倒推策略”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猴妈妈给小猴子带回来一些桃子,小猴子吃了桃子的一半多一个后,还剩下两个桃子,那么原来的桃子有多少个?学生在独立练习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生用(2+1)×2,一部分学生用2×2+1,面对这样的矛盾,笔者组织学生来交流。在一番口舌之争后,大部分用方法二的学生动摇了,但是因为有两个学优生坚持认为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所以还是存在不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情形,笔者提出请双方再合议一下,找到一个最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服对方,学生展开了简短的二次交流,之后再来说明理由,原来用方法一的学生找到了两个有力武器,一是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对着线段图让数量关系更明显,二是将两个不同的答案带到原来的问题中来验算,第二种方法得出的答案是5,小猴子吃了桃子的一半多一个,这个“一半”就不容易计算出来,即使勉强地用2.5个来表示,也无法验算成功。在这样的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方法二的学生终于溃败了。 
  “有理不在声高”,在学生的交流中出现相持不下的情况时,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用更有力的“武器”来给对手“致命一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数学问题本身,同时他们成功的交流经历也会给学生今后的交流打下基础,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应该交流什么,怎样交流,笔者想这样的体验能带动学生的交流质量提升一大步。 
  总之,课堂交流是我们应当重视的教学环节,当我们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的时候,学生的学习一定能从中受益,课堂学习的效率也会因为“真声音”而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