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2
  • 阅读量11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典型的抽象特征,一年级小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和核心任务。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组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深入挖掘自身的无限潜能,从而掌握多种解题技巧,构建完善认知体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强化,在后续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中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人才价值。本文针对小学一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究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现状;研究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元素有机融合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思路的多元化转变,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强化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单一固化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学生的解题兴致不高,互动积极性较差,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思考与解决。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一)态度不够端正


  数学注重思考、创新、实践,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起,受到外界的一点干扰就会出现走神、搞小动作等问题,学生的解题态度不够认真,解题能力自然难以显著提高。


  (二)难以独立解题


  数学课堂练习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图画形成而呈现的,学生需要看图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才能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而一年级小学生还不懂得正确的搜集方法,他们对图片一知半解,脱离教师引导就容易在问题中迷失了自己。


  (三)思维过于局限


  正因为学生的思维也具有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很低,无法按正确解题思路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之间的关系。有的题目是逆向思维,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大部分是单向思维,大多数孩子还达不到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


  例如在教学“在比较100以内两位数的大小”时,我营造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熊爸的生日,熊大和和熊二约好,一起到森林超市里给爸爸买生日礼物。去森林超市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熊大的座位号是21,熊二的座位号是27。过了一会儿,光头强司機开着中巴车来了。光头强司机想为难一下熊大和熊二,就对他俩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熊大和熊二都还没有学过两位数的大小比较,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松鼠,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熊大和熊二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熊大和熊二。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借助这个生活情境,孩子们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小组讨论合作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各组学生分组大体均衡。让学生先积极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加减(或减加)。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来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回窝1只,又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上岸2只,掉进河里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来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理解了“飞走、跑回、掉进河里和走掉”是表示变少了,用减法计算;而“飞来、跑来、爬上岸和走来”是表示变多了,要用加法计算。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在每一次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得出对简单的具体加减法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如:男生人数+女生只数=总人数,红花的朵数+白花的朵数=花的总数,等等个例。学生有了丰富的加法数量关系的个例感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量关系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最后,再用数量关系模型去对照生活中的同类问题,验证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应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结束语


  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宋义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66-67. 

  [2]谢萍.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考试周刊,2016(17):94-95. 

    作者: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