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08
  • 阅读量4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主要从“分类联想”“过程分析”以及“以问导学”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师如何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设疑;联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喜欢引导学生背诵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计算公式等,使得他们虽然能够熟练识记这些内容,但是却不能灵活地进行运用。这就和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相背离,让学生学习这门科目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锻炼他们能够将一些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字公式或者几何图形的能力,进而借此将复杂问题运用规范化、规律化的方法进行解决,简化处理过程。不可否认小学生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以及当前知识的特点要求教师监督他们进行背诵,只有如此才能使其牢固地掌握一些内容,如:乘法口诀表。但是为了从基础阶段让小学生建立对数学的正确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规范,进行灵活的实践应用,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除了让他们学会基本知识外,还要对其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一、分类联想,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并不复杂,更多的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常识性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按照不同的章节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建立充分的认识,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能够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各类知识同我们的生活之間的关系,促使其对这一学科建立正确的认知,同时还能从本质上降低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好感。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数学上册“2~6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我并没有先让学生对口诀进行背诵,而是采用一系列联想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只小白兔可以拔5个红萝卜,用乘法表示就是1×5=5,我们可以这样记一五得五;当有两只兔子时,每只可以拔5个就是5+5=10,也可以看作2×5=10,二五一十……这样之后,我再让学生进行识记,发现他们很快并正确地完成了“5的乘法口诀”的背诵任务,而且学生从中找到了规律,在后续的乘法教学中只需要我进行简单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快速地理解并进行识记。


  二、过程分析,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虽然多数以简单的计算为主,在很多成人看来这些计算过程并没有什么可以讲解的,但是小学生由于个人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并不明白为何要进行“加”或者“减”,更不知道怎样找自己计算当中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根据具体的问题对其过程进行介绍或者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牢固的基础,走好培养和锻炼他们数学思维的第一步。


  例如:在讲授“10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应用类的题目:小朋友们一起玩拍球的游戏,其中小明、小华、小芳、小强分别拍了34、41、45、39个。问:小明比小华少拍多少个?学生要想正确解答这道题目就需要理解当中“少”的含义,并且会计算两位数的减法。因此,我就从这两个方向入手,对此题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读懂和理解题意,然后用列竖式的方式详细介绍了41-34的计算步骤,进而引导他们掌握数学问题的分析过程,并借此锻炼了其思维能力。


  三、以问导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讲述式”的授课方式难以使其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和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小问题的形式来引发其进行不断的思考。这样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使其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正常教学。


  例如:在讲解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清除法计算的本质,我以问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引导:老师这里有12根铅笔,每三根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呢?会不会有剩余呢?学生齐声答:“四组。”我问:“如何列式计算呢?”生答:“12÷3=4。”紧接着,我在黑板上列出了竖式,让学生分辨哪些是被除数、除数以及商,并且提问:“存在余数吗?”他们答:“没有,12正好能够除完。”我又问:“如果是13根铅笔呢?”学生在稿纸上按我在黑板上列的竖式进行了演算,答:“还是可以分成4组,但会剩余1根。”通过这种将实际情况和小问题结合的导学方式,不但让小学生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而且通过和整除的对比,使他们认识到了产生余数的原因,进而引导其今后正确地进行除法的计算,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和本学科的专业特性,在引导学生进行识记性学习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作者:李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