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视剧迷”的成因分析——以对昆明万溪冲村的调查为例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33次
  • 评分4
  • 17
  • 0

宫雪

【摘要】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已经占据荧屏的半壁江山。本文主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当下电视机在农村普及之后,农民在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电视剧领域的这一现象,了解农村“电视剧迷”众多的原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村 电视剧迷 成因 使用与满足

一、何谓“电视剧迷”

按照学者亨利·珍肯于1992 年在《文本的偷猎者》中关于“迷”的论述,他认为,“迷”是指“狂热的介入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而另一位学者杉德卫斯于2005 年的《迷研究》综合了前人对“迷”的界定,认为“迷”是“固定地,有规律地、情绪性地投入一个流行故事或文本”。“文本来自书籍、电视剧、电影、或音乐的形式,或是体育或流行符号皆可”。

本文中的“电视剧迷”是指那些对电视剧过度迷恋、自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享受其中的特殊受众群体,他们是固定地、有规律地、情绪性地沉浸电视剧的一类特殊人群。从上述界定可以总结出一些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愿、固定、情绪、投入等。从这些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入手,通过观察万溪冲村村民收看电视的情况可以发现他们符合这一人群的特征。

二、观察记录结果

万溪冲村隶属于云南昆明呈贡县吴家营乡,距离昆明中心城区40 公里。村民以种植水果、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已有200 年左右的历史。该村截至2006 年底实现通有线电视和电话,笔者于2012 年前往此处进行了为期3 天的入户调查。就笔者所在农户来说,家庭构成是一家四口,包括父母和两个女儿。当时大女儿19 岁,在昆明市区读中专,逢节假日回家,小女儿11 岁,在当地小学读五年级。全家人以务农为生,住房面积160 平方米。2012 年该户人家中没有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父母和长女使用传统手机而非智能手机。家庭获取外界信息主要凭借2000 年购买的彩色电视机和影碟机,因此,看电视成为了他们在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活动。

在众多类型的电视节目中,电视剧是该户人家的首选。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动画片等占据他们的日常生活。就一家人对电视剧的收看情况来说,笔者所在的3 天中,小女儿早上起床后八点左右就会打开电视,一上午主要看动画片、少儿频道,以及当时热播剧《哈儿传奇》和《活佛济公》。中午父母下地干活回来后会换频道看其他电视剧,值得注意的是,全家人吃饭不是围坐在饭桌边,而是各自坐在客厅沙发上,边吃饭边看电视剧,一日三餐都是如此。午饭过后,妈妈和两个女儿依旧换频道看自己喜欢的地方台电视剧,以偶像剧和宫斗剧为主。整个下午就在看电视剧中度过。晚饭后母亲会看云南台、昆明台的电视剧,连续3 天都是以电视剧《百媚千娇》为主。两个女儿也跟着一起看,直到睡觉。看电视时,大女儿边用手机聊天边看,母亲边打毛衣边看,小女儿只有在喜欢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时才坐下来认真看,整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语言交流并不多。此外,笔者所在的3 天中,家中男主人只有在吃饭时间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其余时间均外出干活或者去邻居家聊天、打牌,收看电视剧的时间远少于家中三位女性成员。

总结3 天的观察,家里的电视机打开时间是早八点左右到晚十点左右,家庭成员收看的内容以地方台的电视连续剧为主,没有收看中央台的情况,其中,地方台以昆明台和云南台为主,此外主要集中在湖南台、陕西台、四川台和黑龙江台。

三、“电视剧迷”成因分析

1、青年观众收视习惯成因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电视剧可以归为文化工业产品的范畴,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主要体现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在流水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文化工业产品,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文化。大众文化提供纯粹的娱乐和消遣,制造虚假的幸福和需要,使人们沉溺于虚假的满足之中。

例如家中上中专的大女儿所喜爱的偶像剧,故事情节大抵以灰姑娘为原型,符合少女关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使得其心理体验得到了满足。作为大众文化的偶像剧以虚构故事这种鲜活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白日梦的体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进一步的自我代入。人们在现实中未能被满足的愿望或者幻想,在偶像剧中得到实现,完成了一次“圆梦”的过程。“通俗电视剧和通俗文艺为饱受现实创伤的人提供了一个让心灵喘息的机会。通俗剧所呈现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与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有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发泄渠道和安慰方式,偶像剧正做到了这一点。收看偶像剧既零成本,又能达到让观众暂时逃离现实的愉悦效果。“观众通过观看通俗剧的行为,在心理实现和完成一个个梦幻游戏:英雄梦、爱情梦、发财梦等。”譬如在收看偶像剧《爱上玻璃樽女孩》时,大女儿也会期许剧中浪漫的爱情,同时想像自己,观照自身,跟着剧中主人公一同进行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既放松了心情,也满足了现实无法给予的憧憬和期待。

2、中年观众收视习惯成因

不同类型的电视剧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对于中年人来说,颠覆性心理和个人身份的认同心理同样为电视剧霸占家中荧屏提供了分析的角度。中年人承担着方方面面的生活压力,当这种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容易形成“心理上和本能欲望的破坏力量”,这种“破会力量”一旦被长期压抑、无处排解,会引发心理问题。这时候,电视剧就起到了社会“解压阀”的作用。这点对于中年人观众的收视行为更为明显。中年人更喜欢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例如家庭伦理剧、家族兴衰剧、婚外恋等讲述他们同龄人生活的、映射现实的故事。这类题材多关注家庭、社会问题,关注点与中年人的兴趣相契合。这一年龄段的观众已经对青年人的浪漫爱情或者励志奋斗不感兴趣,来自生活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有自己特定的兴趣点。“电视剧是生存之镜,每个人在其中安置自己,想象自己,寻找应对现实的生存策略。”

家中母亲喜欢的电视剧《百媚千娇》,父亲喜欢的《哈儿传奇》,剧中主人公性格和经历都有着相似之处:勇于挑战权威,勇于向命运抗争,历经挫折之后终于收获完美结局。这样的故事对于人生阅历较丰富的中年人来说,更能找到共鸣,从中进行心理上的宣泄,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3、儿童收视习惯成因

除了青年人与中年人,电视剧同样吸引着家中的孩子,且与前两者的“仪式性收看”相比,孩子在观看电视时更容易陷入一种“迷思”的状态。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充满了未知,新鲜感对他们来说极易迸发。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一个充满问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专注于故事发展。同时,孩子也有着强烈的冒险心理和善恶之分,这就使得冒险题材以及体现好人坏人之分的电视剧和动画片受到他们的喜爱甚至疯狂追逐。

例如笔者所在这家的孩子,对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电视剧《济公传奇》十分痴迷。对于她来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是一种善恶的较量,在喜羊羊运用智慧一次又一次破解灰太狼的诡计之后,孩子能从中得到胜利的快感。尽管知道结果一定是喜羊羊战胜灰太狼,但是每一集过程中的出现新奇事物和不同情节对于孩子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拿《济公传奇》来说,讲述的也是善恶的对决,还带有强烈的冒险色彩。剧中人物本领高强,性格善良乐观,搞笑成分浓厚,遇到危险都能化解,这些都符合孩子们的胃口,同时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让他们欲罢不能。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来说,电视剧情节“平衡——打破平衡——寻求新的平衡”的模式都是他们形成持续收视习惯的助推力。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观众来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视剧,总结起来说,他们将自己手中的选票投给电视剧,根本的原因是电视剧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不同心理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满足。按照麦圭尔的观点,“各种节目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有四种基本类型:心情转化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这些效用正对应着此前对不同年龄段受众的不同的心理需求。

结语

农民之所以对电视剧成“迷”,是因为电视剧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种满足支配着选择,支配着观众如何行使手中的“遥控器大权”。农民对电视的选择并非随心所欲,而是依托于其生活的村庄以及村庄的生活伦理。当我们以村庄内部的视角、以农民的眼光来看电视节目的选择时,电视便成为了农民选择中的电视、村庄生活中的电视,而不是新闻学或是传媒意义上的电视。如果仅从新闻学或是传播学的角度看电视与农民的关系,我们会看到,无论电视市场如何运作,电视节目如何多彩多姿,许多节目总与农民无关。如果没有村庄基础,缺乏农民视角,那将永远无从理解农民与电视的真正关系。思考农民为什么会变成“电视剧迷”,而不是其他“娱乐节目迷”或者“体育节目迷”等,则需要从农民的内部视角出发,农民各种的心理需求的形成与他们所生活的农村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重视这种联系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满足这种需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杨旦修,《媒介、受众、镜像:电视剧迷的成因分析》[J]《. 文学·历史》,2009(10)

②陈爱华,《大众文化语境下观众的审美心理》[J]《. 新闻爱好者》,2007(12)

③欧阳静,《农民如何选择电视节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④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