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

  • 投稿北冥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07次
  • 评分4
  • 47
  • 0

【摘 要】《南方周末》自2007年创立了单独的评论版面,几经改革后至今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其版面规模宏大、涉及题材广泛都为国内传统媒体之少数。本文尝试通过对2013年9月到11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和题材上的分析研究,侧重对其评论特色进行总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南方周末》 评论 特色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之一。目前报纸分为新闻、时局、经济、文化、评论、绿色六大版块。而评论版块以其批判的精神、冷静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情怀,体现出一个成熟媒体对于社会舆论高端的理性引导。

一、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了2013年9月5日至11月28日这三个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遵从新闻报道的时新性原则,评论也一样,最新最热的评论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才能理性正确引导当下大众的舆论倾向。

第二,9月到11月虽然不是传统意义的季度限定,但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季度,是一个周报相对完整的出版周期,能充分地反映出一家报刊的办报特色。

二、数据分析

1、内容分析

9月5日至11月28日评论内容数量比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连续的109天中共刊登了289篇评论,涉猎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关于政治的评论共50篇,在所有评论中首当其冲。评论版的黄金栏目“方舟评论”多为时政评论,比如11月14的《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完成现代国家转型》。其次是社会评论,说明《南方周末》对于当下社会民生是相当重视的,11月28日“周末茶座”的《奢侈的二胎》就是围绕市民生二胎的话题展开评述的。而大众所关心的医疗问题、“三农”问题以及时下热门的环保问题也均有涉及。例如11月21日“三言两语”的《医患关系,来碗鸡汤》、9月12日“乡村乡村”的《农民买房不在城镇落户》以及10月17日的“漫画一针”《节约能源变得更重要了》等评论。

2、版面分析

《南方周末》评论版版面规模宏大,一期四大整版的评论文章为国内传统媒体之少见,从创办改革至今,已经形成很多固定的招牌栏目。

(1)评论主版是头条。9月5日至11月28日头版评论栏目数量比例,见表2。

该版主要评论当下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而“方舟评论”作为头版的品牌栏目,其角度之新奇、见解之独到、针砭时弊的理性批判态度、有建设性的思考精神往往深入人心,有时一版一期,有时一版两期。

与“方舟评论”相比,“周末茶座”就显得轻松许多,它用与人聊天的方式与读者一起探讨当下热门话题,例如10月17日刊登的《普通护照免签“喜大普奔”》,题目就直接引用互联网的流行新词“喜大普奔”,即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词,大大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增加了趣味性。

比较有特点的是“漫画一针”和“读者来信”。前者是通过一幅具有讽刺现实意义的漫画来给出评论态度,大大活跃了版面;后者则刊登有针对性的来信,提高了读者参与进公共事务讨论的积极性,给传统媒体评论注入一股新鲜活力的清风。该栏目篇幅不长,每版3到8篇不定。

(2)二版多专栏“自由谈”。9月5日至11月28日二版评论栏目数量比例,见表3。

该版的栏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栏目每期都有,是根据当下新闻有选择性刊登。二版被称作“自由谈”,其实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讲坛,像“育情育理”是教育领域,“现身说法”是法律领域等,它汇聚了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精英,把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碰撞。因此,它所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讨论的地方。

(3)三版学术性的“大参考”。评论第三版版面大多以两到三篇大块文章为主,聚焦实时看点,发表观点评论,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栏目设置,而涉及内容则包罗万象。经济类:11月28日的《重建与市场经济匹配的价值理念》;法治类:11月14日的《司法民主,民何以主?》;人物访谈类:11月7日的《一个不弃理想的社会主义者——我眼中的于光远老师》。此外,还有当下的时事热点;10月24日关于高考外语分数降低的《外语考试上的陪绑与松绑》、10月10日关于社会民生问题的《公开社会抚养费,事关计生部门清白》以及9月5日当下大众关注的《“坏人”的权利——从李某某案说开去》。

(4)四版短小精悍“评中评”。9月5日至11月28日四版评论栏目数量比例,见表4。

所谓“评中评”,就是《南方周末》会选取一周之内别人的精彩评论进行刊载,同时再进行二次评论,形成“评中评”。典型的栏目就是“一周高论”,每版4到5篇精彩评论以及再点评。“第一争议”可谓是第四版的头条,它通常是抛出一个争议问题,引导大家去评述论说,例如11月28日的《命案必破?》、11月14日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天下远见”几乎是国际评论,“点画魁”则是一幅意义深刻的漫画加上编者的短小点评,表明立场和态度。

三、特色分析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在前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南方周末》评论的题材非常广泛,栏目设置也是百花齐放,这里就不再赘述。

2、读者互动、多种声音

“读者来信”可谓是该报评论的亮点所在,可谓“一个平台,多种声音”,就目前版面来看,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平均每期都有5篇文章,且针对性强,表明是对某期某版某篇文章的回应,体现了传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9月5日到11月28日期间,只有10月17日版面没有“读者来信”。

在2013年9月12日的读者来信中刊登了一则来自内蒙古乌海退休老人的 《谁来向饿死者道歉》,追忆文革年代母亲被活活饿死的事件,最后,老人这样写道:“我们既不能掩盖真相粉饰太平,也不能仅把错误记在某个人头上,也许每一个人都难辞其咎。最近不少当年的红卫兵已为自己‘文革’时的行为公开道歉,那么谁来向饿死的冤魂道歉?”而很快,在下一期9月19日的读者来信中就有这么一封道歉信——《我是老人饿死的推手》:“我就是应该道歉的其中一人……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敢回想,如今只想诚恳地向老爷子说声对不起”。迟到五十几年的道歉信,正是《南方周末》引导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精英草根、评论共存

在《南方周末》的评论版块上栏目设置丰富,名家专栏必不可少,类似于“温故知新”、“颠倒黄白”、“固执于见”等栏目。此外,还有相当大部分的栏目都是平民草根的眼泪,比如“公民巡视”“乡村乡村”、“三言两语”等。

我们以“少年中国说”为例,该栏目的作者就全部都是学生,11月15日的《别打搅卖艺人的演奏》,就是南京银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品,他通过观察国内外卖艺人的表演和路人施舍时行为的对比,得出结论——照顾别人的尊严,收获的其实是自己的尊严。文章不长,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观察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关注时事,关注社会。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从少年的角度来写评论,也算开辟了全新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

4、平民立场、人文关怀

经文本分析,《南方周末》在评论版的许多评论始终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与发展要求。其评论常常指向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与日常需求,通过生活里的一些日常的细节来引发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可谓是站在平民的立场,通过理性思考彰显出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人文情怀。

在9月13日的“读者来信”中,有一则《汽油也要节约》是这样的,节选原文如下:

“那天在北京长安街边打车,有一辆出租车,前后两拨人都没有拉,却开到了我跟前。上车后,我好奇地问司机:‘刚才有两拨人您都没拉,为什么?’‘他们要去机场。旁边就有大巴去机场,可以节约很多钱。我让他们坐大巴去了。’他答。末了又补充一句:‘节约型社会嘛,汽油也要节约。’”

普通人的普通故事的小细节却比大篇教条主义更能打动人心,这种自己“闭源”别人“节流”的节约,是挤压小我成全大我的节约。

结语

《南方周末》评论版从栏目到版面包罗万象,其文章权威理性、栏目独特创意、内容针对性强等都是值得业界借鉴学习的,特别是其评论作者涵盖了社会精英和社会草根,形成了多信源的操作模式,一改传统新闻媒体评论精英一统言论的现象,极大丰富了报纸评论来源这一特色。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南方周末》还存在的不足:比如“读者来信”处于边缘版面,“自由谈”局限在几个专家学者,“大参考”有些文章冗长生涩,专业术语多,不适合大众口味等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②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③徐莉,《〈南方周末〉评论栏目“方舟评论”特色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6)

④杨新敏:《新闻评论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⑤黄毅娟,《〈南方周末〉评论版探析》[ED/OL].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⑥马少华、刘洪珍:《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⑦贾奎林、张雪娜:《新闻评论应用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⑧言靖,《〈南方周末〉新闻评论的审美诉求研究:形式之美》[J].《东南传播》,2010(10)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