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谣言在社交网站的传播——以“MH370马航失联”为例

  • 投稿甲鱼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62次
  • 评分4
  • 71
  • 0

王伟红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特征,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谣言也以大量、迅速、势不可挡的鲜明特点涌现于用户的社交圈子。本文对这些谣言的特点、蔓延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 谣言 社交网络 马航失联

今年3 月8 日凌晨,一架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波音777 客机在起飞不久后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共载有239 人,其中有154 名中国人。这条@ 央视新闻首发的消息迅速蔓延到整个社交圈,引起媒体、网络公知、明星、草根等一大批人的纷纷转发和评论。然而,一条写着“MH370航班在失联17 个小时后,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机舱大部位于水面以下,仅机尾部露出海面,但少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聚集在机尾部机舱,另有数十位携带水上救生器械的乘客漂浮在周围约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海面等待救援” 的谣言迅速在微信朋友圈转起并且跨终端扩散到微博。之后陆续有其它谣言出现在社交网络。虽然谣言出现得快,但权威媒体辟谣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谣言的“出现—扩散—辟谣—扩散”整个传播机制才需几分钟,但这种消息的传播怪圈始终没有被打破。如果任其发展,用户会被误导,社交网络的传播效果就会受到极大干扰,也阻碍社交媒体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

一、谣言传播的特点

著名的谣言公式是:谣言=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 公众判断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受客观因素干扰而无法及时采访报道导致信息模糊,并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这两点恰恰与谣言扩散的两个影响因素重合。确认“MH370 马航失联” 后的几小时内谣言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来势之凶猛足以说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谣言在社交网络的扩散不足为奇,微博和微信是社交网络的典型代表。①新华社联合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马航失联事件中,5 条流传较广的传言,都集中发生在8 日10:30-14:30 这4小时期间。

二、谣言传播的原因

1、网络群体受“群体意识”的控制在web2.0 时代,网络已经由“全景监狱”过渡到“共景监狱”时代,权威者和意见领袖同广大网民用户一样置身于社交媒体这个平等的平台之上。“MH370 马航失联” 事件在社交媒体的风起云涌与用户们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②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人们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群体中的这种冲动,比被催眠者的冲动更加难以抗拒,这是因为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所以“MH370 马航失联”的谣言一经传出,便受到某个意见领袖的认可,然后便迅速扩散开来。

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个在期望中观望的群体;另一方面,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MH370 在失联17 小时后,被正在执勤的菲律宾海事船救到”这样一个暗示在相互传染过程中被全体用户所接受。在“MH370 马航失联”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集体幻觉的作用机制。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微博中的大V 和明星们都受到马航失联事件的情绪影响,对家属的无比同情,对失联者的诚挚祈盼,成千上万个用户汇聚于社交媒体,在这一刻他们的情绪凝结为一体。

2、谣言散布者的心理机制

谣言散布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故意散布,一种是非故意散布。非故意散布谣言者没有主观恶意倾向,但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影响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首先,非故意谣言散布者的主观臆断导致谣言的产生。

由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本身的模糊性,“MH370 马航失联” 的前因后果没有得到权威媒体及时有效的报道,于是不排除由个别用户主动搜寻失联事实,然而却只看到几次失联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并没有核实,但又急于散布最新消息的心理导致了散布者扩散不实信息言论。其次,非故意谣言散布者的惯性思维导致谣言的随机产生。谣言散布者由于潜意识里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恐怖或恐慌,思维总是朝着更糟的方向思考,形成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看到一件事情的缺点,就认为这件事情都是缺点。有些用户看到几十年前震惊世界的劫机事件, 不免联想到MH370,然后由猜测形成言论发表在社交网络上。最后,有些故意散布谣言者除了主观不轨意图外,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大量用户的关注,造成用户恐慌、社会混乱,以图谋他们心中的诡计。

3、媒体的信源缺失及不到位

传统权威媒体在社交网络中已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面对“MH370 马航失联”这样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社交网络中的权威媒体发布信息量少、速度慢,不能满足用户的有效信息需求,于是谣言便在被证实前速度传播。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交媒体中的权威媒体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无力感。

4、媒介的传播特性

媒介产品的三要素为:载体、资讯和规则。谣言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广泛迅速离不开它们作为社交媒介的特质。③关于“MH370 马航失联” 的谣言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是因为载体的方便快捷,只要用户拥有微博微信的客户端,在其他影响因素正常的情况下,一条具有煽动性的信息就能很快占据社交圈。由于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消费速度明显快于新闻产出速度,对真实有效信息的需求缺口被放大,但满足这种社交环境饥渴的是谣言。网民大量汇聚于社交媒介形成群体,此时的群体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情绪的暗示和传染占据了理性思考的位置,然后利用社交媒体的一键转发功能,谣言便轻而易举地占领社交网络。

三、公共危机事件对谣言的影响

谣言从性质上看属于消极的,但用户也不能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它不仅促使网络言论得到规范,激励网络言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出台,更能消除造谣者的嚣张心理,从源头避免谣言的扩散。然而众所周知,谣言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上关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不实言论导致媒介公信力下降。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而存在,如果其工作效率低下,公众使用的频率就会下降,那么它被公众赋予的公信力也会大幅度降低,媒介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MH370马航失联”事件中,微信谣言的传播高于微博,且传播速度之快远超其他媒体,批判微信的声音不断传出,而之前被预言“将要消亡”的微博又赢得生存空间。④

其次,不实信息的传播不仅危害媒介,也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进而波及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网络和现实中的不实信息会同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用户因为谣言出现频繁、随机、反复、无效的特点形成心理倦怠,转发成为用户可以做的唯一有价值的事。

第三,谣言的漩涡型复式传播削减了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作用。谣言的漩涡型复式传播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链状、树状、放射状的传播类型,它的周期性、骤增性、时空不对称性对信息的及时准确到达起到严重的威胁。如若不解决,这将成为日后新闻工作的一大隐患,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大隐患。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或将失灵。

四、如何有效处理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

首先,政府应尽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对造谣者的惩治程序和办法。去年8 月份,针对秦火火事件,李开复在微博提议用大数据抓捕造谣传谣者,并提出建议:(1)请新浪恢复所有被删除的微博和转发,以免毁尸灭迹;(2)用过去举报证实的谣言和有关单位认为最严重的谣言为种子,寻找打造大数据谣言集;(3)分析转发途径,僵尸账号,公正评估出最大造谣者、最大推手策划、最大传谣者。

其次,意见领袖仍需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高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信息继续或中止传递的作用。谣言的扩散与把关人信息审核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权威媒体在谣言传播中起着消除信息盲区,平衡意见表达的作用,是消息到达用户时保持对称性的重要环节。在“MH370 马航失联”事件中,@央视新闻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进行辟谣,使得谣言传播扩散控制在在十几分钟之内,这种特点要得益于社交媒体中官方媒体的把关人职业责任感,例如此前提到的“迫降在菲律宾海域” 的谣言10 分钟后便得到官方媒体的破解。谣言的传播属于第一次传播,官方的辟谣就属于消息的二次传播,以寻找意见表达的平衡点。因此,用户也应该提升自身的媒介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三,漩涡型复式传播机制的破解是防止社交网络谣言迅速扩散的重要环节。然而如何破解又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量降低谣言传播的速度和扩散的广度,加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筛选功能。例如西方的网络社交媒体storify,⑤用户可以用它从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r 和其他社交媒体服务中拉取内容,创建一个“故事流”式的服务。它让社会化媒体筛选变得相对简单而且速度较快。我们应借鉴并吸收西方媒体的信息筛选技术,让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实时信息源中的传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④周劼人、张紫贇、黄艳,《大数据告诉你失联事件为何传言那么多》[N].新华每日电讯,2014-3-13

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

③喻国明:《传媒变革力》[M].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9

⑤Kathy,《媒体的未来:Storify 和筛选》[EB/OL].http://tech.qq.com/a/20110426/000395.htm.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