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学理论”课程本硕博不同学段之间普遍存在内容重复和断裂的现象,在学校和院系层面缺乏相互连接的管理机制,问题根源在于陈旧的教学思想。本文探讨了以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构建课程贯通的路径,在课程设置和发展上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文章提议建构整合知识、能力、思想和境界的学生学习成果体系,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与执业能力”(或“毕业要求”)的框架,采用反向设计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等中国新闻学理论内核纳入新闻学学生核心能力指标中,以此作为“新闻学理论”课程贯通的整体性依据。
关键词:成果导向;“新闻学理论”;课程建设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批示中要求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设置[1]。《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要求,完整贯彻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2]。作为在一线多年从事“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我深切感受到“新闻学理论”课程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存在断裂、重复等不能高效贯通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新闻学理论”是新闻学专业核心基础课,贯穿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各学段。它们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一般而言,在本科生学习阶段,“新闻学理论”课程被称为“新闻学概论”或“新闻学原理”;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被称为“新闻学理论专题研究”;在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被称为“新闻学理论研究”。同类课程在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段如何贯通和区隔?“兔子理论”认为: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研究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该比喻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如何实现本硕博“新闻学理论”课程的贯通,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科生新闻理论教学相对成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其他高水平教材及教学辅导材料,教学内容和要求比较明确。到研究生阶段,各高校教学内容各有特色,加上学生来源和质量的差异,研究生新闻理论课基本内容和要求没有形成普遍共识。在尊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同时,该课程本硕博内在联系(包括贯通和区隔)并没有得到重视,课程纵向规划缺失,出现了不同学段间同类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断裂和重复、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不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要求等问题。
这个问题在硕士阶段最突出。由于硕士生来源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甚至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硕士阶段“新闻学理论”课程如何向下与本科内容衔接、向上与博士阶段教学建立联系,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区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内容,也是摆在新闻理论类课程建设面前的新问题。
一些全学段新闻教学的高校对本问题做了探索性回答,如将本科阶段定位于新闻理论基础知识,强调知识的广度和理论体系框架的学习;研究生阶段对新闻学理论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更注重知识的深度;博士生阶段结合博士生科研对有争议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就新闻理论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等进行教学。以上区分基于对新闻理论知识不同的深度、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层级的把握,这些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本硕博新闻理论教学贯通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该问题不能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得到回答,将会影响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理论类课程发展。
二、问题根源分析
不同学段间课程贯通的问题是伴随我国新闻学教育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该问题出现、被意识和寻求解决,是我国新闻教育不断提升的必经之途。问题产生既关涉新闻教育机制,也有教学思想的问题,还有院系和教师的具体因素。
当前,我国新闻学教育绝大多数没有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或硕博连读。在机制层面,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没有纳入总体性考虑:在学校层面,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教学分别属于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管理;在院系层面,分别属于分管本科和研究生的副院长管理。在院校两级管理中,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发展没有有效的连接机制。
更为关键的是教学思想问题。在既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知识体系。“新闻学理论”系列课程划分的依据是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区分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课程的标准。这种划分依据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
一是学科知识广度和深度本身缺乏可操作的标准;二是知识只是课程目标之一,没有充分考虑能力、情感、思想等课程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需求等;三是这种做法是“以教師为中心”教学理念在课程中的体现,注重“教师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和“教师教的效果如何”,对学生这个核心要素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在课程贯通中是缺位的。
课程本硕博贯通对教师要求很高。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学段间课程贯通的自觉和有效手段。其次,教师对新闻理论课全学段教学宗旨、内容和资源调动有足够的理解力和行动力。教师自身认识和能力不到位,全学段课程贯通会成为一句空话。能掌控全学段教学的高水平新闻理论教师“一将难求”,就特别需要建立起不同学段任课教师的协同、整合机制。
对学生缺乏深度了解是难以落实全学段贯通的重要因素。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能力、学习愿望、学习基础、其他支撑因素等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本科生,异质性非常强。从本科生的偏于同质性到研究生的偏于异质性,面对这个转变,没有全面深入的学生学情调查,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课程教学内容的贯通难以落到实处。
由上可知,本硕博课程贯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机制、理念、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情调研的协同推进,要实现实质性改进,最基础和重要的是从教学思想上进行革新,本文探讨基于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贯通思路。
三、转变思路:基于学生学习成果导向
单纯地以学科知识来贯通本硕博课程,已被实践证明行不通,本文探讨以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构建课程贯通的路径。
成果导向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是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WilliamG)提出的,此后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至今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3]。我国于2005年开始构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将OBE先进教育理念引入我国工程教育,“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课程导向向产出导向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4]。
OBE教学理念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十余年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新闻学理论”全学段贯通的借鉴。《华盛顿协议》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充分体现了OBE理念,其集中體现在《毕业要求与职业能力》(GraduateAttributesandProfessionalCompetencies)的12条框架性要求[5]。“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是OBE实施的原则之一。正向设计是课程导向,教学设计从构建课程体系入手,以确定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最后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具体过程采用6个步骤: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根据指标点确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6]。
OBE教学理念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将学科知识导向转变为学生学习成果导向,为“新闻学理论”课程全学段贯通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能在课程设置和发展上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OBE反向设计的6个步骤,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为“新闻学理论”本硕博课程内容设置和连接提供了操作指南。
如何理解“新闻学理论”课程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将教育目标体系分解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直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作[7]。就单一的课程而言,需要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体系转化为课程目标。“新闻学理论”作为新闻学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课程的学习成果不仅仅包括获得关于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知识,还应该树立整体的学生课程成果观,即基于“新闻学理论”课程的学生学习成果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统筹。
具体到新闻理论类课程的学生学习成果包括:学生对新闻传播规律相关知识的了解、运用、评价等;学生对新闻传播现象、新闻思潮的分析辨别能力以及学生研究创造的能力;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新闻传播促进社会民主、国家发展等观点的确立;新闻传播伦理和情感的培养等。
在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基础上,综合课程发展的外部社会需求(如培养新的新闻从业者、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新闻人才、提升公民新闻素养)和内部学科知识发展需求(如在技术、新社会发展引领下的学科知识更新),制订课程目标,从而拟定本硕博不同层次同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不同学段“新闻学理论”课程贯通统一于课程“产出”,“把焦点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教师‘教了什么’,课程设计回归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课程要求,强调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开展,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8]以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贯通思想比以学科知识为依据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
四、具体对策建议
1.建议制订“中国新闻学毕业生核心能力框架”
建议通过调研了解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在新闻学科的适用性和在地性,针对本硕博“新闻学理论”课程贯通的具体问题,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其逻辑起点——学生核心能力。学生核心能力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新闻学毕业生核心能力框架是关键“枢纽”。
现行的教育评价有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学科认证,以及各类社会机构的排名,但学科评估和学科认证广泛涉及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重在学科整体。社会机构排名标准不一且受非学术因素影响,以上评估不能满足新闻学毕业生人才培养的内生需求。
通过“反向设计”理念,先制订新闻学毕业生能力框架,依据能力框架反推与新闻理论类课程相关的指标点,根据不同层级毕业生能力的指标点,实现本硕博“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贯通和区隔。建议借鉴《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与职业能力”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学生核心能力12条要求设置的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实践等因素融入核心能力框架体系中,建构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国新闻学毕业生核心能力框架。
2.探索成果导向的“新闻学理论”课程贯通模型
建议将“新闻学理论”本硕博课程贯通放在整个社会和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中考虑,新闻学专业综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家长及校友期待、院校特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党和国家需求等因素提出了新闻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对本硕博各层级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出要求,由此决定达成核心能力的课程内容,再通过内部评鉴和外部考核,实现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对本硕博不同学段教育目标、核心能力、课程内容交叉和区隔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达成“新闻学理论”课程不同学段的贯通。
3.探索成果导向的课程贯通管理方法
本硕博课程贯通有赖于管理机制的保障。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分学段培养的现行体系下,需要在既有的本科、研究生分部门管理和院系领导分工管理的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在学校层面,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联合设立本硕博课程衔接研究专项,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情况,研究课程贯通的节点问题;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定期就课程设置进行协同办公;在学院层面,组织“新闻学理论”教师集体备课,梳理各层级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重复内容,如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等問题,辨析各层级教学中这些问题的各自归属、侧重及不同深度的要求。学院组织对不同生源的调查,如对从本校升学与从外校考来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新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背景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调研,了解不同来源学生对“新闻学理论”课程贯通的差异性需求。
综上,本文认为以学生学习成果导向为指导,采用“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路径,再辅以体制机制保障,有望实现“新闻学理论”课程本硕博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