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破损档案在图书馆的建立必要性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3-13
  • 阅读量73次
  • 评分0
  • 0
  • 0

  我国拥有数千万的历史文化,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献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传承,古籍就是经历自然或非自然因素考验,除了具备文献价值外,其文物价值也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古籍多收藏于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等机构。虽然相关机构中能充分利用古籍的文献价值,但人们未重视古籍修复工作,导致其因修复力量和保管措施等因素造成无法复原面临损毁古籍现象。因此,可在图书馆建立古籍破损档案提升其修复力度,促进其修复和保存工作走向规范化。


  1.古籍破损档案修复内容


  古籍主要以古籍信息、分册信息、破损信息及修复历史等方面组成基本项目。其中古籍信息有题目、分类、索书号、总册数、价值等级、装帧形式等。分册信息为单册送修古籍的信息,涉及书皮、册次、分册提名、材质、有无书签等。破损信息是制定修复方案的主要依据,也是古籍修复档案中关键部分。修复历史主要指前人对古籍修复的情况,虽然部分古籍无法正确判断修复人、修复时间及修复单位,仍需描述修复方法。古籍修复档案指修复人员在修复古籍过程中形成的全方位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与其他专门档案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包括了各种如书皮、补纸、丝线、纸捻等从古籍上取下的各种实物材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修复由古籍基本情况、修复方案、修复经过、修复前后图频资料、修复质量鉴定及修复经验总结六大部分内容组成,每个部分都要合理清晰,要素完备,排列具有逻辑性及包容性,尽可能地再现修复前的古籍状况,展现全新古籍修复后全新面貌。


  2.古籍破损档案修复现状


  古籍破损档案修复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纵观修复过程一直都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重在保存和展示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还坚持修复的真实性,即文献内容的真实和文献形态的真实,因为多数古籍文字、图像都有残缺的现象,尤其处于破损边缘的文字、图像,如果在修复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字或图像的缺失,所以保证古籍原有文字、图像的真实性是古籍修复的重点之一。我国十分重视古籍保护工作,一方面各个图书馆给古籍保管部门分配最好的书库并改善库房条件,一方面拨专款整理影印。然而由于资金原因,部分图书馆的的馆藏条件较为薄弱,依然把古籍存放于无密闭和无空调且遮光、通风性是较差的库房中。但单纯的保管也无法延续古籍存放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古籍并使其恢复原貌的必要手段只有修复。20世纪50年代,我国专门培训一批古籍修复人才来加强对古籍的保护,然而部分修复人员在受到专业培养被送到北上广等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学习班,并没有回到最初的工作岗位,导致原本就脆弱的古籍修复事业无法继续前进,所以充实修复力量是建立古籍破损档案的重要基础。


  3.在图书馆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的必要性


  古籍修复是保护古籍原生性的必要方式,需干预破损古籍本身,促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历史作用。修复档案的建立与完善在修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在图书馆内建立古籍破损档案的必要性,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大型图书馆内藏有古籍多则几百万册,少则几万册且都按照规定要求摆放于书架上。若在建立古籍破损档案时依照摆放规律,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专业修复人员和保管者详细了解古籍破损档案具体存放位置,能更为直观地了解古籍破损情况。所以,在图书馆建立古籍破损档案有以下几点:1)专业修复人员有了古籍破损档案能掌握图书破损情况,便于根据实际破损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及时补救一些霉坏、虫蛀等破损较为严重的古籍。修复人员在修复工作中可根据破损档案提供的线索及图书馆使用情况制定精致的修复计划。2)古籍破损档案所记录的古籍修复情况十分详细,上到破损类型,下到修复程度,有利于专业修复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从微观上了解每一册书的具体情况。从宏观上可以全面完整的认识馆藏古籍破损,制定出更有针对性且长远的修复计划。3)有了档案可避免修复前查找破损古籍的盲目性,保管人员可依据档案特殊且有效的保护措施,减少严重破损古籍的借阅率,所以,图书馆建立古籍破损档案除了延长其寿命外,还能使古籍档案的再生。


  4.结语


  总而言之,古籍破损档案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其修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且注重细节,对保护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图书馆内建立古籍破损档案有利于日后的修复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标准化且统一的古籍修复档案,提高对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视。不管图书馆规模巨大还是较小,建立各馆馆藏的古典破损档案保护珍贵的古籍文献,最终实现保护古籍及传承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