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措施

  • 投稿阿喂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23次
  • 评分4
  • 38
  • 0

高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61000)

摘要: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多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黏膜或皮肤出现破损时,易发此病。预防此病需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牛因外伤而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处理伤口,防止病情恶化。本文就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牛;放线菌病;防治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是一种多菌性非接触性的慢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

1病原分析?

本病主要病原是牛放线菌,除此之外,还有林氏放线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牛放线菌革兰氏染色阳性,主要侵害骨组织,是一种不运动无芽孢的杆菌。林氏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主要侵害上部消化道的皮肤及软组织,菌块很小,放射状排列不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病程后期加重病灶恶性程度,使得病情加重。?

2流行病学?

本病多呈散发,偶尔可呈地方性流行,致病菌多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草和饮水中,并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当牛采食到带有刺芒的饲草或因发生口腔溃疡、皮肤损伤等情况时,常因口黏膜和皮肤损伤而感染,尤其是在换牙时最易感。本病不能由患病牛直接传染给健康牛。?

3临床及剖检变化?

该病在上、下颌骨等软组织都会发生,往往因骨体增厚而影响咀嚼时才被发现,常见病牛上、下颌骨肿大、界限明显,肿胀进程缓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硬的小结块。当增生物破溃时,有脓汁流出,形成瘘管久治不愈。随着病情的发展,牙齿出现松动,甚至脱落。颌间软组织及下颌淋巴结发生肿大、变硬、并破溃。病牛表现为流涎、咀嚼吞咽困难、最终病牛不能采食饲料,身体状况日渐低下,最终失去饲养价值。病牛舌、咽部发生感染时,舌头肿硬,活动不灵,口流黏涎,咀嚼、吞咽及呼吸困难,称为木舌病,一般愈后不良。当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或者形成鸡蛋黄大而界限明显的坚韧性结节,结节可为1个或多个,乳房淋巴结肿大,稍具痛感,病牛排出黏稠、混有脓液的乳汁。?

剖检可见骨质异常增生,体积增大,密度下降,似蜂窝状。形成瘘管通过皮肤到口腔,引起口腔黏膜的溃烂,病程长的肿块可发生钙化。受侵害器官有扁豆至豌豆大的小的结节样增生物,这些小结集聚形成大结节最后形成脓肿,脓肿中含有乳黄色脓液,可见有硫磺样颗粒。舌部感染时,舌切面上可见灰白色斑点,其边缘围绕着黄色的小结节,小结节内有脓性或干酪样物质。?

4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比较特殊,所以很容易做出诊断。进一步确诊可通过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取少量脓汁,用水稀释,找出硫磺样颗粒,置于载玻片上,用力挤压加,然后加入1滴15%氢氧化钾溶液,覆以盖玻片用力挤压,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镜下见放射状结构的菌团,可用革兰氏法染色,牛放线菌中心呈紫色,周围有呈辐射状红色菌丝,林氏放线杆菌则呈均匀的红色分布。?

5防治方法?

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避免在低洼地放牧。舍饲时最好将干草、谷糠等饲草有盐水浸泡软化后再饲喂,避免刺伤口腔黏膜,尤其是要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有伤口要及时处置治疗。治疗时,病变结节可用外科手术切除或烧烙肿胀骨组织病变中心部,有瘘管的连同瘘管一同切除,切除的创腔用碘酊纱布填塞,每日更换1次,伤口周围注射10%碘仿乙醚或2%卢戈氏液;内服碘化钾,成牛每天5~10g,犊牛2~4g,连服2~4周;重症牛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钾,每天用药50~100mL,隔日1次,共用3~5次。烧烙,涂上青霉素软膏。如用药过程中出现黏膜卡他、皮肤发疹、脱毛、食欲减少等碘中毒现象,应暂停几日或减少剂量,待症状减轻后再给药。?

药物治疗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在患部周围同时注射,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大多数病灶都已恢复。为了巩固疗效,可再进行1个疗程得治疗。链霉素和碘化钾同时应用对软组织放线菌肿和木舌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