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研究

  • 投稿吻莹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906次
  • 评分4
  • 16
  • 0

谢利苹

[摘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习压力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不容忽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分析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缓解学习倦怠现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理论背景,通过对被试的学习倦怠测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和原因,并利用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自我认识、情绪体验、应对挫折和反思性观察4条途径来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学习倦怠

[作者简介]谢利苹(1977-),女,河南淮阳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北京102628)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作为近十年来西方心理学出现的新的研究取向之一,积极心理学主张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动机、发展人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帮助人们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了新技术革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并且从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高度,指出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13年3月15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我党在新形势下,面对新任务的挑战,高瞻远瞩地对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全面深入地反思学习、自主学习。学习倦怠是指学生长期处于压力情境中而产生的心理资源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最终导致学业的终止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恶化。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地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开展研究,国外以Pines等人对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的研究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方面;国内的研究呈现起步晚、多样化的特点。国内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些学者研究中学生、高职学生、卫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研究某一具体学科的学习倦怠现象。总体看来,国内外对学习倦怠的现象学描述和对策的教育学探讨较多,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足。

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提出缓解学习倦怠的对策;并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共抽取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生共78人。其中2014级安保专业学生36人,2012级安防专业学生42人;男生56人,女生22人。

2.调查工具。采用访谈法。访谈提纲在孙爱玲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访谈问卷》基础上编制而成。访谈提纲由4道题目组成。

指导语:您好,我们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希望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如方便请提供帮助。本结果只作为研究资料,为保护个人隐私,访谈结果是匿名的,请如实回答。谢谢合作!

开放式访谈提纲包括以下4道题目:(1)考入我校后,你对学习是否出现过倦怠情绪?请选择:从无、很少、总是。(2)如果出现过学习倦怠,那么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列举。(3)当时你有什么表现?请列举。(4)你是否采取过有效措施来克服这种倦怠情绪?如有,请列举出采取的方法。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心理特征

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在访谈的78名学生中,回答“从无”的有10名,占12.8 010;回答“很少”的有14名,占17.9%;回答“总是”的有54名,占69.2%。根据访谈中回答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整理出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和表现(如下表所示)。

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力匮乏。访谈中,大部分学生反映虽然每天都有自习时间,但对课程很少进行预习或复习。可见,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学习动力不足。十年寒窗后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往往对新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不适应,不习惯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导致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第二,兴趣偏离。此次访谈中,78人中有31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冬生老师的调查表明,有18.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当前所修读的专业(院系)”,有34.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在课程学习上缺少选择性”。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而是遵从父母等人的意志,入学后才发觉自己对专业并无兴趣。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能开设充足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学习指定的课程,所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从众心理蔓延。从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在群体行为的感染下,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见解,而保持与大多数人相一致。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对大学生来说,同伴间的影响力显著增大。对大学生个体来说,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班级、宿舍等群体的同学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从众可分为积极从众和消极从众两个方面:积极从众是在同班级、同宿舍或相对集中群体的同学之间,大家互相鞭策,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如大家共同争先创优、共同参加英语过级考试或研究生考试等,它是一种在同伴间传递的正能量。消极从众是大学生受同伴间消极行为的影响,而盲目地模仿、效从。如一些大学生出现生活态度消极懒散、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并在大学生之间蔓延。有的同学从主观上也认识到旷课不对,但是看到有些同学旷课侥幸没被发现,就会动摇自己的信念,甚至在盲目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也参与旷课,欺骗教师、欺骗家长,对自己的学业和品德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通俗地讲,自我效能感就是自我能力感,就是平时所说的自信。

按照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一件事情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件事情的信念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除了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是否有信心。如果缺乏信心,即使学习能力再强也难以有效学习。相反,如果对学习充满信心,将大大提升学习的效果。学生以往学习成败的经验教训、身边同伴学习成败的经历等因素都能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引导学生对学习经历进行正确的归因、克服自卑心理、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体验等。

第五,抑郁焦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不了解所学专业,不能建立新的学习习惯和社交网络,往往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对于未来,他们感觉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就业前景迷茫,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无心学习,听天由命。

四、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剖析

从个案访谈中可以看出,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消极观念与不良行为方式,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加上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等因素,对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强烈冲击,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2.学校因素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高校教育改革仍存在着地域差异、校际差异,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管理松懈、缺乏公平竞争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3.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的早期经历、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家庭气氛等均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普朗明对人格的天性与教养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环境(如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事件被父母区别对待)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与学习进程。如有的父母采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处处发布命令,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这种家庭氛围下的孩子容易形成逆反、压抑的人格,抵触自主学习。有的父母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听之任之,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这种家庭氛围下的孩子容易形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作风,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4.个体因素的影响。学习自主性、对专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压抑和焦虑心理、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因素均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如大学新生对崭新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考试或就业等问题的焦虑等都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心不在焉,甚至导致学习倦怠。有的学生出现自我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问题,担心失败、消极退缩,常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必然影响到学习进程和效果。

五、利用积极心理学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为本、激发人性。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调适的主人,都具有积极的自我发展的潜质和能量。因此,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乐观的学习心理,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

1.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倦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对自我以及外界关系的客观评价和正确归因,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从而促进自主学习。

2.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和家长齐心协力,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从而帮助他们建构关于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作为重要他人,教师、家长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及时沟通,对大学生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将有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3.培养大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对大学生来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或困扰是在所难免的,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较大、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中,如果对这些意外事件或困扰处理不当,就可能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挫折情境,如启发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挫折,培养他们的挫折认知,密切关注和及时调解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4.培养大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性观察。反思性观察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发展,一种鼓励认知、尝试、分享和推广合理性实践的个人内心的加工过程。研究表明,反思性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大学生元认知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性观察,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其内省的自觉性,促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学习活动,反思自己以及别人的学习过程,并把这些所思所想及时记录成文本,以便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段庆祥.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J].教学研究,2006(6).

[2]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吴美娟.积极心理视角下高职生的人格修复[J].教育与职业.2014(27).

[5]谢丽霞.当前大学生厌学情绪评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8).

[6]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