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及其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94
  • 0

荣标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在分析时代背景和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指出信息化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信息化教学的六大优势分析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优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40-0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更是十分突出。表现在学校教学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到校园网的普及、精品课网站的大量涌现、数字化校园的构建、网络公开课的流行,再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特别在职业教育方面,资源库、资源云、虚拟仿真工厂等信息化资源的出现与应用,不仅拓展了教育资源、革新了教育手段、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更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动力。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层次变革,智慧校园、公开课、微课、慕课、三通两平台、颠倒教室、电子书包、BYOD、移动学习、教育云、微信学习公众平台等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已然成为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流行语。据美国最新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基础教育版)》,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课程、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平板电脑应用、基于游戏的学习、物联网、学习分析、三维打印、柔性显示器、下一代电池、可穿戴技术等最新信息技术将在 5年内广泛进入并影响教育领域,成为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由此可以预见,技术的革新将改变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等问题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时代要求以及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阐述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作用。

研究背景

我国以不足世界总量2%的公共教育支出承担着在占世界人口总量21%的人群中实施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这无疑是“穷国办大职教”。在实训基地装备相对不足、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缺乏与企业生产零对接现实条件、教师培训交流成本过高、教学资源浪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融合现代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首先,在政策方面,200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使职业教育信息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同时,还提出“要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从而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2012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要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每年如期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促进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将构建网络课程、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汇集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专业群落网站等作为发展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工作。

研究意义

信息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移动、开放、参与。就学习者而言,据外媒称,年轻一代的职业者急需掌握全球化经济时代的三种新技能:学会处理海量信息;进行全球交流;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而数字媒介素养也将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并积极开展应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性实践探索。

无论从时代背景、政策指导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以上信息无一不证明了信息化教学正在大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走道路。因此,提倡信息化教学,开展信息化教学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优势的研究显得意义非凡。

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信息化教学”在国内说法较多,目前较有影响的说法主要有:祝智庭先生提到,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技术支持只是信息化教学的表面特征,更深层次上,还应关注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李莉在《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中提到,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教学形态,而非“技术决定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优化教学效果,使学习者的学习更有价值。

(二)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观念,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作为一个过程,甚至一个结果。它是一种有限制的发展,要求对世界实施“可控的干预”。可持续发展首先肯定发展是第一位的,内涵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奠定了作为培养人之活动的教育的地位。它的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表述被公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指导21世纪社会发展的神圣宣言和行动纲领。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也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更明确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职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原则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宏观层次,即整个教育、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观层次,即某类、某种形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微观层面,即某所学校、某个专业、某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属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中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突破点。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会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而且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除此之外,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信息化教学有利于重构师生角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教学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信息化教学为推手,可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因此,分析清楚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

信息化教学及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优势

(一)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强调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对象等人为因素限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课堂及业余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而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正满足了职业教育的这一需求。

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 首先,信息化教学在学习内容上突破了教科书、单纯文本知识、传统固化的课件、投影的局限。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搜索引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获得课堂内外、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相关资源,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库、资源云中的文本、视频、音频、动画、仿真模拟等多种资源进行对比学习,并与资源进行良好的交互。其次,打破了师资资源的局限性。由于不同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技术偏好、审美习惯、教学风格、所处环境的差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资源的占有和选择不一样,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受教师自身影响很大。而信息化教学将教师的上课资源变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中接受被教师“先加工”了的资源,而是成为自身“无限扩展”的“用户”。再次,汇集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形成教学共同体的人力资源库。学习者不但可以和教师、同学互动,还可以利用交互平台与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技术员、工程师进行交流互动,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这点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校企深层合作的体现,也是未来职教课堂的发展趋势。

开放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化教学将使学习者从单一封闭的班级授课制、集体授课模式中走出来,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教室、黑板、粉笔、实验室有限仪器的限制,打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教师上传的网络课件、微视频等在宿舍、家中随时随地学习,做到了时间空间化;打破学生排排坐、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教师可以携带自己的设备到课堂中借助无线网络与学生在线交互,实施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信息搜索、有效学习,可以形成亲密互助的学习小组,可以利用3D打印机实现学习任务。据调查,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部分中小学已经将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如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的3D打印课程,学生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创意产品的外观,并利用3D注塑机制作成品。而在大力提倡“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中,3D打印技术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例如在桥梁设计专业,可根据教师要求设计并制作不同的桥梁;在电子技术领域,可以制作替代部件、模型夹具、设备外壳等;在化学领域,可以制作3D立体分子模型;在机电工程领域,可以制作出齿轮、连杆等部件,还可根据设计快速制作出原型;在烹饪领域,可以制作出菜品展示模型、人造食品;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打印出分子、病毒、器官、人工关节等模型;在数学领域,可以解决几何曲面问题、城市布局设计等;在动画设计领域,可以打印出人物、动画角色的3D模型等。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经过现场或在线与课堂内外的实践专家进行讨论、提问,先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图纸,再利用3D打印技术将图纸转化为实物,最后用实物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对理论进行再验证和再学习。

(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

一方面,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做好教学设计,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开放式的信息化资源变传统课堂为参与式课堂,承担一定的情境角色,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从以往“权威”的讲授者成为与大家分享经验的引导者和全程参与者。

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可以与教师单独交流,实施个性化学习;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各抒己见,发表各种观点,与外界发生思想的交流碰撞,再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协作式学习;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信息化资源库中汇集的行业企业专家直接进行在线交流,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形成以教师主导、教学共同体辅助、学生主体共同建构的参与式教学,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甚至是企业专家,每一个人都在教学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共同达成学习成果。

(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第一,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同样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运用不同的信息化资源在教师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创造力,充分开展合作学习,还可通过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方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进行学习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二,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学生可以和教师、专家等教学共同体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点对点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采用点对点订制式的教学服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学生的能力有大小,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时间有差别,学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视频等信息化资源反复练习相同的内容,直到学会为止。

第四,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而在课堂上与师生讨论、合作完成具体的任务,辩论自己的观点,开展“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

(四)过程化的监控与评价

利用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发布在线测试题、发布相关的静态和动态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再培训,可以在线打分,在线与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以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有效地进行学习过程管理、监控和评价,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在什么时段利用了资源,在某项学习资源上停留的时间、停留的人数以及对资源的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资源的有效性和被利用率,再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核实对资源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可利用信息化平台设计个性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考勤、工作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就评价结果与学生及时沟通。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测试和自我能力评价,做到了解自己、心中有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五)虚拟仿真化的实训实习

工学结合的现代职教理念强调学生在学校要能学习到企业需要的实践技能,而像诸如化工生产、机械维修类专业领域,由于企业规模大、工艺高危险、技术保密、生产不可再现、操作不可重复等原因,无法使学生学到与生产现场一致的知识,无法重复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虚拟仿真工厂利用其高度的仿真性和综合性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OTS仿真操作培训系统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3D技术像玩游戏一样身临其境地体验生产现场,对设备进行组装拆卸;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学会对工艺的操作与参数的控制;可以组合模拟事故现场,训练其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可以单独训练某个项目,也可以组成工作小组在线合作完成整个工段的工作任务,真正实现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零对接”,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实现的。

据调研,很多企业在同类生产项目和装置上存在竞争,技术保密性强,安全管理要求高,本地企业不愿意接受他厂人员培训,企业不得不大量派员工到能接收的外地企业进行培养,造成企业培养成本奇高。职业学校利用中高端的虚拟化仿真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对新老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再培训,大大节约了企业培训的费用。同时,虚拟仿真系统的可重复操作性,可以增强员工技能的熟练程度,减少事故和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无法观看到的学习内容,如医药学中人体的经络状况,药物进入人体内部后对各部分的影响等,可以通过动画仿真模拟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本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六)微时代的移动学习

微学习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的学习。内容以实用短小的模块实现,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学生可以在实训车间利用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随时点开教师关于某部分设备操作的微视频讲解,可以在企业随时点开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可以随时与教师交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时代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主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也将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我们虽然无法预计哪一种信息化技术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盛行,但我们可以判断,技术一定会向着更加灵活、便携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贴近职业教育本质,越来越体现技术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也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而信息化教学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手段。积极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信息化教学以其显著的特征与优势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正催化剂,体现在:(1)方便、快捷、交互式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理念和交流方式,从而带动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人们从被动地接受固化单一的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自我建构内化为技能或经验。(2)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共享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将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互动、移动、泛在式的学习,学习变成了多元化开放式的活动,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变成了合作者,学生变得乐于研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3)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4)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实训教学的改革。将虚拟与生产实际协同交互,超越了普通实训的效率,缩短了技能训练的时间,避免了实训中的安全事故,实现了多人协同合作和个人独立操作的实训方式。(5)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及时更新理念、不断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研究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合作服务意识。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6)信息化教学利用其强大的功能性和过程的可监控性有效推动了过程考核和过程评价的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考核标准,借助信息化平台和虚拟仿真软件,实现理论题库随机考、实训全程跟踪考、自我测试随时考、互动交流及时评,并将虚拟仿真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作为技能评价的一部分,不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评价,还能承担企业的员工考核培训任务,帮助企业缩短员工考核鉴定的成本和时间。

(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重构师生角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以上政策指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提出,但是由于生产设备昂贵、生产规模大、生产程序复杂以及传统一体化教室的局限,“工学结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

而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翻转课堂、分散合作互动式的扁平化学习、即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重视合作、参与、共享的学习方式的出现,有利于深化“工学结合”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

课堂外,教师不再是重复的备课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完成作业者。教师要依据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生产实际、要与实践专家共同设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设计综合性任务;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形式主动学习和提出问题。

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者和被灌输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权威人物。利用信息技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外界专家之间共同参与学习任务,在知识、技术、情感上互补,相互讨论、协作,拥有民主平等的话语权,在不同侧重点的任务角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变了,培养的能力侧重点自然也会改变。信息化教学从以人为本、共同参与、全面发展的角度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桥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中,信息化教学大大推进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切实深入。在虚拟仿真的学习环境中,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将得到最大化的结合,虚拟软件和真实生产场景最大化协同交互。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企业生产活动和学生无法进入的生产场景都可用技术展现,学生使用鼠标就可以实现全方位的三维互动,实现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操作场景,为培养学生和企业培养员工构建了超越现实实训效率的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更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相互促进。除了用技术单纯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外,更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教改科研等各方面,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保留传统有效教学过程的同时,结合学生特色、人才需求、教学内容特征,运用信息技术逐步优化、改变与学习者发展不相适宜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生产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跨时空地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改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学习习惯和方式;改变教学者传统的教育观念;促进人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四)以发展信息化教学为推手,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要求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要基于实际工作环境和过程设计并实施教学,要以开放式的平台共享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教师和实践专家之间需要技术融通、互通有无;学生和实践专家要能够有效沟通;生产设备与实习实训设备有机结合;企业培训和学生培养相互联系。这些要求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反之,只有当教学、技术、研究合作到一定深度时,才能发挥出合力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建设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等机构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力量投入,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搭平台、政府和学校买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从而深层次推动校企合作。

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但是,国内各地区职业院校中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支持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信息化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信息化深度服务、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要鼓励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研究,更新教育理念,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习革命,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焦建利.细数教育信息化的10大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7.

[2]魏文琦.中山教育新气象: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J].广东教育,2014(1):10-11.

[3]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3.

[4]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EB/OL].[2013-03-01].http://www.docin.com/p-374036273.html.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9.

[6]李莉.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7]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2013(4):29-30.

[8]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26-28.

[10]白玫.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反思[J].高教探索,2009(5):56-57.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