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建设思路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569次
  • 评分4
  • 71
  • 0

李涛1,2 孙研2

(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本文在梳理了传统农业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现代农业应该是商品化的、合作化经营的农业形态,是依赖于高科技支撑并以现代农民为主导的农业形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生产目标由自给自足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合作型的转变;技术进步方向由非技能偏态向技能偏态的转变;劳动者由经验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应重点协调好市场化需求与农业供给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传统农业;经济均衡;现代农业;技能偏态型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制度与体制障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在延续,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愚昧和偏僻、偏执与保守,使得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公布,对过去十年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结,突出强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基本经营制度优越性,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传承关系,明确政府职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 传统农业的特征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概念,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处于这种均衡状态下的传统农业生产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的小农经济。根据舒尔茨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传统农业的几点基本特征:

(1)农业生产投入的生产要素和技术长期内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里所说的根本性变化是一种内延式的增长,指在投入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及土地的产出率得到提高。那种依靠更高效的化肥使用,或者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土地产出增长显然不属于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依然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2)将投入要素作为收入流的来源,人们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长期不变。按照舒尔茨的观点,收入流的来源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价值决定了收入流的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价格导致收入流的成本极高,使得传统农业资本收益率低下,人们缺乏增加传统投入要素的动力,即人们对于这种要素的需求偏好长期内不发生变化,因此农业生产投入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才会在长期内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因此传统农业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均衡状态。对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原本的均衡,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激励生产者寻找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收入流来源或经济增长源泉。

2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应该是在不断寻找廉价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加大投资(对土地投入和对农民开展教育)提高农业资本收益率,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降低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获得了廉价的经济增长动力。与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小农经济不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配套,用科学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2.1 现代农业是商品化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它们的制度基础。传统农业是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者的自我需要,只是在产品剩余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交换,市场化行为是偶然的结果。现代农业则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过程都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提供商品。不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市场,就连生产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也会遵循市场原则。因此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更容易对市场价格作出反应,在价格指导下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2.2 现代农业是合作化经营的农业形态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需要,所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封闭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对于传统农业生产者而言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面对市场的现代农业则有本质不同,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得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易风险提升,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越来越成为市场交换的障碍。只有依靠合作化经营才能获得足够信息以抵抗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同时合作化经营也成为农业生产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3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支撑的农业形态

传统农业在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不倾向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了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建立在传统生产经验的精耕细作基础上,技术的使用也基本局限于化肥的施用及畜力与小型农机具对人力的替代上。低下的资本效率使得对于农业进行投资成为一种非理性的选择,传统农业发展就在这样的技术面前停滞不前。现代农业依靠资本的高投入,使得农业技术发生质的转变。基于转基因、无土栽培、航天育种等高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科技使得农业发展甚至摆脱了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限制,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使得现代农业技术与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转基因技术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4 现代农业是新型农民为主导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技术的复杂性与交叉性要求有文化、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取代传统农民成为经营主体。伴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技能偏态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逐步取代非技能偏态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出的增长越来越多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非传统经验的累积。那些具有高文化、掌握了更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会逐渐取代老一代的农业生产者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人,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

3 建设现代农业应实现几个转变

3.1 生产目标由自给自足向以市场为导向转变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以满足生产者需要为终极目标,生产体系封闭与市场的联系很少。现代农业生产则将市场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部环节,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生产不再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者自身的需求,而是紧盯市场动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终极目标,甚至农业生产者自我需求的满足也要依赖于市场。围绕这种价值取向,农业生产者逐渐强化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坚持“以优取胜”。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促使农业经营者从单一的农业生产环节走出来,涉足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服务等领域,促进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在更长的产业链上配置资源,提高农业资本收益率。

3.2 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合作型转变

传统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使得农业生产分散在较大的空间范围而不与其他生产者产生联系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技术上的简单化,也使得农业生产者可以仅仅依赖于自身知识的积累便能完成传统生产,生产者之间缺乏合作的激励。现代农业生产则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虽然生产环节本身还依赖于自然条件需要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但是自然对于现代农业的影响也就仅限于此,更多的不确定性则是来源于市场。单个生产者在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时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作,生产者可以分享专业化利益,提高工作的熟练度。通过合作,生产者会获得谈判优势,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合作,生产者可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农业生产大环境,同时,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善会带来外部经济,增加生产者收入。

3.3 技术进步方向由非技能偏态向技能偏态转变

根据技术和使用技术的劳动者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把技术进步分成两种不同类型——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和非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如果新技术的使用要求比使用现有技术更高的能力,或技术使用主体必须承担重新学习的成本,那就是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相反,如果某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没有对使用技术的劳动者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依靠劳动者的原有技能或禀赋能力即可操作该技术,此时发生的便是非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郭剑雄、李志俊,2011年)。技术进步依赖于对于物质资本的投入进行,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需要以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为条件,并同时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这种技术进步有利于进一步打破传统农业内部的经济均衡,引入“廉价”(即投入产出比更高)的生产要素,降低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的成本。

3.4 劳动者由经验型向技能型转变

随着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消失,劳动力资源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农业生产也将会同其它部门的生产一样,从追逐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劳动力质量投入。一方面,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要求劳动者不能再依靠原有技能和禀赋进行生产,适应技术进步的方向,掌握与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技能从事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年轻一代的农业从业者获取生产技能的途径不再依赖于口耳相传,而是更多地来源于教育和学习。他们从老一辈的生产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学习新技术,培养新技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4 政府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4.1 协调市场化需求与农业供给之间的关系

政府应在强化市场导向的同时,加强对于农业生产的引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随着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与工业部门的劳动一样成为了社会劳动,构成社会化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化生产的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产品供给的波动。农产品属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农产品的供给往往取决于上期价格,而农产品的需求却是和本期价格相关,因此仅仅以市场价格为导向很容易造成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打击农业生产者积极性,也导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可以通过农产品供求的信息发布,对农产品市场进行专业预测,建立预警机制对农业生产的方向加以引导。

4.2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化经营

合作化经营是“小生产”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的手段。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在实践中,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化经营方式,也获得了很多成功的宝贵经验。但总体上而言,我们对于合作化经营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许多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政府的监管还不到位,政府对于农业开展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今后政府的工作方向应该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积极带动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4.3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我们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首先,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与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联合攻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换率,特别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其次,努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科技成果在农业的推广离不开各级农技服务,一方面我们利用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宣传,将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尽快地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我们利用信息化平台将最新的农业科技动态带到农户身边,使他们尽快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农业技术,分享农业科技成果,带动农业现代化。最后,大力发展农用工业。积极应用现代工业成果和工程技术措施, 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发展适合家庭生产的小型机械和信息化生产设备。

4.4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的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农业的主导者必然是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民。随着沿用传统生产方式的老一代农民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年青一代将会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生力军。他们思想更开放,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望更强烈,怀揣着热情希望在土地上大有作为。然而目前我们对于农业的职业教育的开展却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实践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继续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鼓励农业技术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现场指导,还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网上实时指导,使得对于农业生产者的职业培训贯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提高农业培训的效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梁小民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

[3]郭剑雄,李志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产出增长——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1(11):100-109.

[4]李滋睿,屈冬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9):25-29.

[5]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4-10.

[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