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置入PICC最佳时机的探讨

  • 投稿小瑞
  • 更新时间2015-10-20
  • 阅读量338次
  • 评分4
  • 37
  • 0

孟媛媛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最佳时机。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10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进行置入PICC治疗。观察组患儿选择在诱导缓解期第5~6天进行置管,对照组患儿则选择在诱导缓解期第2~3天进行置管。观察比较置管期间两组患儿置管依从性和置管1个月内两组患儿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置管的依从性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置管1个月内观察组患儿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诱导缓解期第5~6天进行置入PICC操作优于诱导缓解期第2~3天,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儿童;置入PICC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59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由于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大量增殖、积累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并侵袭、迁移、扩散至其他部位。骨髓异常原始细胞增殖也会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和继发感染等[1]。以往的化疗常常需要频繁、大量输液,这样容易使血管壁弹性变差,而且部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较大,容易引起静脉炎、局部硬肿甚至坏死等并发症[2]。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大大减少患儿重复穿刺的痛苦,也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了化疗的顺利进行,有助于疾病的恢复[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穿刺成功率高的静脉输液途径,但在临床使用中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等[4]。我科对收治的进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儿在置管最佳时机上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10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3

作者单位:221000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孟媛媛:女,本科,主管护师

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1~11岁,平均(6.42±5.34)岁;置管选择头静脉15例,贵要静脉26例,正中静脉12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67±5.00)岁;置管选择贵要静脉26例,头静脉13例,正中静脉11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均经过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无禁忌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置管选择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在诱导缓解期第2~3天进行置管,具体为:

(1)置管前准备。使用1.9FrPICC,贴膜为3M透明敷帖,并且由同一位医护人员进行插管。在进行置管前,向患儿监护人告知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等,并且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2)置管步骤。在诱导缓解期第2~3天进行置管,护士引导患儿上臂外展90°,医师选择非手术侧肘部暴露充盈良好的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脉),测量从穿刺点到右侧胸锁关节处再垂直向下到胸骨右侧缘第3肋间隙的长度。采用I型安尔碘进行穿刺部位消毒、铺巾,之后在静脉处以斜15°~30°进行穿刺,成功后拔出穿刺针,从插管鞘置入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然后将导管推进至所需长度,拔出插管鞘和支撑导丝,用抽生理盐水溶液注射器抽回血,然后洗净管腔,用浓度为10U/ml的10ml肝素盐水正压脉冲封管,连接肝素帽,再次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用透明敷贴将导管以S型固定,测量上臂长度,并记录结果。X线透视下观察PICC顶端位置。(3)置管后护理。指定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换药,置管第1天换药1次,以后每周换药2次,如果敷料污染则需要及时更换,换药使用的棉签及安尔碘应当天开启。换药时,从下向上撕去污染敷料,用I型安尔碘由里向外消毒3遍,消毒直径约15cm,将导管外留部分拉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斜向下拉直固定,妥善固定部分脱出导管,勿再送入。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接头,如肝素帽损坏、污染或取下后,则需要重新更换新的肝素帽。在输注高pH值、高渗性药物前后及输血前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溶液快速冲管;如果停止输液,则需要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以防止PICC管道堵塞。

1.2.2观察组患儿在诱导缓解期第5~6天进行置管,置管前准备、置管步骤以及置管后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评价指标观察两组置管时患儿的配合程度及置管1个月内导管相关血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且依据患儿对手术的配合情况分为完全不依从,部分依从以及完全依从。

1.4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依从程度比较(表1)

3讨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好发于儿童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主要发病机制是患儿骨髓细胞出现突变,大量增殖并侵袭迁移至其他部位,并且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最终导致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5]。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而以往的化学药物治疗容易引起静脉炎、局部硬肿甚至坏死等并发症。PICC为患儿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途径,不仅为患儿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保证了化疗的顺利进行,有助于疾病的恢复[6]。而置管时机的掌握对患儿有很大的影响,若错过最佳置管时机,患儿会因血管被破坏,出现血小板减少、发热等骨髓抑制并发症的发生而无法进行置管。若在诱导缓解期间太早置管,则可能会影响患儿的依从性,使置管难度增加,最终导致并发症增多[7-8]。

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依从性越好的患儿,其置管后并发症越少。对照组患儿中有10例发生静脉炎,其中8例是在置管后4~7d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这主要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防御能力差,且无配合意识,置管时容易发生挣扎有关,这大大增加置管的难度,同时置管次数的增加也会加大对血管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损伤,导致静脉壁发生变态反应;2例患儿在第23天出现化学性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导管反复刺激静脉内膜发生物理性损伤,刺激静脉壁发生静脉炎症反应,表现为受累静脉区皮肤红、肿,可摸到有触痛、压痛的条索状质硬结节,对炎症部位外敷如意金黄散加蜂蜜后均痊愈。观察组有2例患儿发生静脉炎主要原因是化学性刺激造成。观察组中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对照组中有7例导致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可能与置管时间延长,无菌区暴露时间过长有关,说明置管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诱导缓解期第5~6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明显少于选择诱导缓解期第2~3天置管组患儿例数。

综上所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置入PICC的最佳时机是诱导缓解期第5~6天,选择此时期,不仅可以提高患儿对置管的依从性,提高置管成功率,还可缩短置管时无菌区暴露时间,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姜晶.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121-123.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DB/OL].(2012-08-17)[2015-03-02]http://blog.tianya.ch.

[3]汤静燕,薛惠良,顾龙君,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依从失败及治疗失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0,43(7):490-493.

[4]周红芳,龚光明,陆雁,等.不同护理干预对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3):584-586.

[5]李黎,李金叶,周令明,等.增强型透明贴治疗PICC带管期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8):1439-1440.

[6]张蔚,韩勤.68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的临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403-404.

[7]刘砺萍,叶笑.浅谈两种静脉穿刺术在白血病化疗中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0,30(2):133.

[8]冯惠霞,王瑞静,张丹妮.PICC在白血病患儿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311-312.

(收稿日期:2015-05-25)

(本文编辑刘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