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802次
  • 评分4
  • 45
  • 0

张长龙/ 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继往开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当前兽医工作正面临着以转型升级推动现代畜牧业建设、以改革创新促进兽医工作方式转变的新形势:2012 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提出了明确的动物疫病防控目标、策略和时间表,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全新的总体部署,也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科学防治的新时期。

同时,《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也为兽医工作制定了全新的目标:到2020 年,分病种优先防治: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 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分动物防治目标: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 以下,使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外来病防治目标:有效降低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 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保障措施:健全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完善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全面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的目标任务给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重视基础研究:跟踪病原变化;优化检测方法;完善免疫策略。(2)掌握疫病底数:开展估计流行率的抽样监测;提高抽样的随机性;掌握空间流行病学技术;明确检测方法特性。(3)及时发现疫病:完善疫病报告系统;开展发现疫病的抽样监测。(4)开展风险分析:掌握风险路径;收集风险数据;明确市场链。(5)强化预测预警:加强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开展风险因素分析;提高疫病预测能力;建立疫病预警机制。(6)加强风险管理:加强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强化免疫;加强检疫监督;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实施区域化管理。

一、新时期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新时期兽医工作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动物疫病防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滞后的疫病防控基础研究与复杂的疫病流行现状不相适应。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发病机制、检测手段、免疫措施等需要深入研究;多病原混合感染,多亚型、多毒株共同存在。多个病原混合感染,难以识别原发病,给疫病诊断带来不便,也给疫苗研究和免疫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症状非典型性化、温和化。在高强度的免疫和药物使用下,非典型、温和性病例不断增多,难以及时发现;免疫抑制病和耐药性的广泛存在,使免疫、药物预防和治疗的难度加大,严重影响防控效果。

2. 落后的疫病防控理念与养殖业快速发展不相适。过度依赖兽药和疫苗,忽视综合防控措施;缺乏健康养殖理念,健康养殖意识淡薄;生产者积极性受市场影响加大,行情好则盲目扩大生产、超负荷安排生产节奏;行情不好则放松管理措施、缩减防疫投入;生物安全措施落后,检疫隔离措施不到位、无害化处理不严格、消毒措施不完善;缺乏群体意识,重视个体感染的治疗,依赖先进的检测技术,依赖专家。

3. 传统的疫病防控能力与严峻的疫病流行形势不相适应。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全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任务分工不合理、条件资源分布不科学等情况;动物疫病防控人员:人员队伍参差不齐,特别是基层队伍力量薄弱、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物疫病防控硬件设施不完善;发现疫病的能力不足,寻找病因的能力不足,疫病预测的能力不足;动物疫病防控理念:缺乏“同一健康”理念,多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

4. 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产品质量的需求:低脂高蛋白的消费观念转变,衍生违禁药品添加等非法生产手段;产品数量的需求:对生长速度的过渡追求,降低动物抗病力;动物生产的地域性分布,使动物及产品的长距离、多渠道运输频繁;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日益增长的产品消费需求成为当前畜牧生产中的一对突出矛盾。

5. 滞后的畜牧业转型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规模化程度发展缓慢,单位生产效益低,通过提高养殖密度、缩减养殖投入来增加养殖效益的做法普遍;配套的动物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缓慢,产品本地加工能力薄弱,活畜禽调运频繁;种源生产专业化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多数区域本地种源供应量小,以大量、长距离种畜禽引进为主;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针对诸多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新情况和下一步防控工作的新挑战,需要加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明确防控思路。

二、新时期的新对策

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针对诸多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新情况和下一步防控工作的新挑战,需要加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明确防控思路。

1. 着力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明确省市县各级兽医实验室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省级以开展病原学监测为主;市级开展血清学监测的同时,提高病原学监测能力;县级以开展血清学监测为主;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及预警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防控建议;认真落实国家监测及流调计划,扎实开展监测及流调工作。

2. 着力落实强制免疫。严格落实国家强制免疫政策,推行规模场程序化免疫,散养户春秋两季免疫,加强免疫效果评价;加快推进规模场强制免疫疫苗现金补贴试点,提高免疫效果,减少疫苗浪费;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和畜禽免疫反应死亡补助标准,充分调动防疫人员的积极性;明确防疫主体责任,逐步推行在乡镇政府领导、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以村级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

3. 着力加强疫情应急管理。转变对疫情的认识。疫情也属于一种自然灾害,疫病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发生,要及时如实报告,不隐瞒、不漏报;严格科学疫情处置,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疫情处置上要“反应灵敏、处理果断”,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取样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结果、第一时间处置疫情” ,确保不发生疫病流行,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区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疫情信息化管理水平。

4. 着力提升疫控机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队伍建设。通人才培养引进、业务培训、技能竞赛、业务管理等手段,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疫病防控队伍;着力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加强实验室考核认证,提高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不断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提高疫病防控科学化水平。重视基础研究,及时跟踪病原变异;研发新型快捷、高通量检测技术;通过技术集成、示范,加快规模场净化等防控新技术推广应用。

5. 着力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产业转型,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提高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严格实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管,落实防疫许可、养殖场环评制度,提高养殖准入门槛;加大种畜禽场建设力度,合理布局,提高种源供应能力;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合理规划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提高本地加工能力,减少长距离活畜禽流通及调运。

6. 着力提高养殖户自身防控意识。明确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和区域性免疫政策制定合理的免疫措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推行健康养殖理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制”的理念;严格落实消毒、检疫、隔离、无害化处理等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疫病诊疗水平,规范药物使用。

三、防控新思路

疫病复杂多样,传播无处不在,要准确找到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防控效果,就要掌握流行底数、分析风险因素、明确防控策略、实现规划目标。

1. 掌握流行底数。为了掌握疫病发生的时间、空间及群间分布特征,采取科学的监测方法:足够的抽样数量:科学计算抽样数量,提高监测结果的精确性;科学的抽样方法:尽量随机的抽样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适应的检测手段:统一检测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可比性。我们习惯于掌握个体水平的流行情况,但对于传染迅速的病而言,群体水平的流行情况更能反映流行严重程度。

2. 分析风险因素。疫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三者密切相关,不同病种、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条件下的病因是不同的,控制重点也不同;疫病的传播与R0(基础再生数)有关,是指单个发病动物所能传染的易感动物数,寻找与R0 相关的风险因素,有效降低R0 值,才能达到疫病控制的目的;结合监测结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寻找相关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

3. 明确防控策略。渐进式控制策略、重点疫病的优先防控、重点区域的优先防控(以规模养殖场净化为切入点;多个规模养殖场净化带动周边散养户的净化;形成生物安全隔离区;多个生物安全隔离区连成片;带动散养户净化形成无疫区)、重点环节的优先防控。

4.实现规划目标。规划针对不同疫病提出了控制或净化目标,控制或净化并不是消灭疫病,而是降低到一定流行水平(如布病,牛羊控制标准分别是:羊≤ 0.5%,牛≤ 1%,净化标准分别是:羊≤ 0.1%,牛≤ 0.5%)应用监测扑杀的方法实现规划目标,按照规划目标,科学计算抽样量,使尽可能发现每一头阳性动物,基于风险的监测,对高风险区域或环节进行监测,更容易发现每一头阳性动物,对阳性动物进行扑杀,做到“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实现控制或净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