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石漠化区造林密度对白刺花生长的影响

  • 投稿我是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736次
  • 评分4
  • 62
  • 0

辛 柯1,谭金玉2,李苇洁3,罗 充1,梁斌斌4,郑 锋5

(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2.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阳 550006;3.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550001;4. 深圳市龙日园艺景观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5.云南华侨城实业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

摘要:通过对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年生长周期内苗高、地径及冠幅的调查,研究了在石漠化地区不同造林密度对白刺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为90 cm×90 cm时,白刺花的地径、苗高和冠幅达到最高,效果最好。方差分析表明,栽培密度对白刺花的苗高影响不显著,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对白刺花的地径和冠幅影响达显著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石漠化区;造林密度;生长指标

中图分类号:S725.6;S7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633-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26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别名狼牙刺、苦刺花、马蹄针等,属豆科槐属半常绿落叶灌木[1]。白刺花植株丛生或单生,株高2~3 m,花期3~5月,耐寒冷,耐贫瘠,生态适应性广[2],是岩溶山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改良土壤、营造生物围栏及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3]。白刺花天然分布面积有限,种子硬实现象明显[4],在石漠化地区自然成活率极低。因此其人工培育的关键技术,如优质苗木培育、造林立地选择、密度调控、促花技术等问题亟待解决。白刺花作为石漠化地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优良植物,具有相当高的研究开发价值,为此通过观测白刺花在不同造林密度下的生长指标变化,分析种植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寻找合理的种植密度,以期为白刺花的合理密植和人工造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关岭县上关镇冬足村三岔路,北纬25°49.909′-25°49.929′,东经105°37.641′-105°37.630′,海拔1 060~1 079 m。气候类型主要为半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8.4 ℃,年均极端最高气温为32.4 ℃,年均极端最低气温为6.6 ℃,年降水量680~1 100 mm。年总积温达6 542.9 ℃,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冬春旱及伏旱严重,全年无霜期在337 d以上,土壤为石灰土,pH 7.1~7.6。

1.2 试验设计

2012年5月对白刺花幼苗进行移栽,选择石漠化地区相对平整的地块,采取4个不同的栽培密度定植,即:90 cm×90 cm、70 cm×70 cm、50 cm×50 cm、30 cm×30 cm。每个密度定植100株,再从每个密度处理中随机抽取20株进行数据采集,所有的幼苗采取统一的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测定内容包括白刺花植株的地径、高度和冠幅3个指标,从5月幼苗移栽时进行第一次测量,每30 d测量1次,持续到次年3月,共测量11次。

将栽培密度作为影响因素,分别以苗高、地径和冠幅作为因变量,采用DPS 7.05和Excel 20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造林密度对白刺花生长指标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造林密度对白刺花地径的影响

通过图1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造林密度下,白刺花植株的地径增长速率存在差异。随着白刺花种植时间的推移,植株的地径都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但不同的栽培密度白刺花植株的地径增长程度不同。其中,在90 cm×90 cm种植密度下植株的地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30 cm×30 cm,而50 cm×50 cm和70 cm×70 cm的增长速度相当。而由图2可见,植株地径的增长趋势总体上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这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夏秋两季雨水充足,温度等条件适宜,植株的生长速度最快。冬季气温降低,光照较弱且时长不足,植株的光合作用降低,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春季气温回升,光照时间较冬日长,因此植株生长速度较冬季快。在末期测量时发现,在造林密度为90 cm×90 cm时,植株的地径最大,达到了15 cm,分别比其他造林密度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高出2.62、3.81、3.83 cm。

2.2 不同造林密度对白刺花苗高的影响

在不同造林密度下,随着生长期的延长,白刺花苗高均逐渐增高,其中90 cm×90 cm密度处理下增长速度最快,而在70 cm×70 cm密度处理下增长速度最慢(图3)。由图4可以看出,由于温度和水分等条件适宜,白刺花的苗高在夏季增长最为迅速,增幅明显高于冬春两季。其中,90 cm×90 cm密度处理下植株在夏季的苗高增量最大,30 cm×30 cm与50 cm×50 cm密度处理次之,两者相差不大,70 cm×70 cm处理最低。在末期测量时可知,90 cm×90 cm的造林密度下,白刺花的苗高最大,平均达到了150.13 cm,分别比其他3个密度处理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高出8.28、21.34、33.31 cm。

2.3 不同造林密度对白刺花冠幅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冠幅的大小和直径是紧密相关的[5]。如图5所示,在4种造林密度下,白刺花冠幅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植株冠幅在90 cm×90 cm造林密度下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造林密度,最大为155.47 cm,分别高出其他3个密度处理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 43.79、40.00、40.41 cm。而白刺花冠幅在夏季增长幅度最为明显,秋季次之,冬春两季变化较小(图6)。

2.4 不同造林密度对白刺花地径、苗高及冠幅增长量的方差分析

白刺花苗木的生长指标包括地径、苗高和冠幅3个因子,造林密度对这3个因子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测量苗木的生长指标(表1)得知,不同造林密度对白刺花的地径、苗高和冠幅增长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30 cm×30 cm与其他3个密度处理之间,白刺花苗木地径的增长量差异均不显著,而90 cm×90 cm与50 cm×50 cm、70 cm×70 cm的造林密度之间,白刺花苗木地径的增长量差异显著。白刺花地径增长量从大到小为90 cm×90 cm密度处理、30 cm×30 cm密度处理、70 cm×70 cm密度处理、50 cm×50 cm密度处理。在造林密度为90 cm×90 cm时,白刺花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最大,分别是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地径的1.21倍、1.30倍、1.29倍,在造林密度为50 cm×50 cm时地径增长量最小。

不同的造林密度下,白刺花苗木的高度有一定的变化,但4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与谌红辉等[6]关于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的平均高无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一致。孙时轩等[5]、丁贵杰等[7]关于造林密度对苗木生长进程的研究也表明,密度对树高生长有影响,但影响较弱,在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无显著影响。Daniel等[8]和Hummel[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林木的树高相对而言不受竞争的影响。

随着造林密度的减小,白刺花苗木的冠幅逐渐增大。90 cm×90 cm与30 cm×30 cm密度处理相比,白刺花苗木冠幅的增长量差异显著,而与50 cm×50 cm、70 cm×70 cm密度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可能原因是密度小,单株白刺花的生长空间较大,获得的阳光和营养成分更加充足,所以生长状况相对较好。

3 小结与讨论

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为干重的不可逆增加和形态指标的变化,其中苗高和地径是其重要指标,是苗木地上部分最直观和易测的形态指标,能反映苗木的生长状况[10-13]。加之试验拟把白刺花作为蜜源植物在石漠化荒山进行培育,主要经营目的为增加花的生物量,因此试验中不仅观测了白刺花的苗高和地径变化,而且把白刺花的冠幅也作为测定苗木生长情况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

研究发现,造林密度对白刺花植株的地径和冠幅均存在显著影响,但对苗高影响差异不显著。Harper[14]和Drew等[15]的研究认为,林木的冠幅和胸径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本研究发现,白刺花植株在30 cm×30 cm密度处理下的地径和苗高反而大于50 cm×50 cm、70 cm×70 cm的密度处理,说明灌木的生长变化并不一定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可能是由于密度较大时,林分郁闭加快,林下其他植物获取光照的机会减少,从而导致种间竞争减小,并且由于其减少了阳光对地表的直射,使其土壤的保水性提高,因此地径和苗高生长速率较快。而在密度较小的90 cm×90 cm处理下,白刺花的种内竞争较小,加之石漠化地区的特殊生境造成大部分不耐旱的植物难以生长,因此在种间竞争不大的情况下白刺花能够迅速生长。

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高,土层浅薄、土壤总量少,很多植物都难以生存。白刺花以其成林时间短、根系发达、耐干旱、萌檗能力强等特点,成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灌丛草地改良及石漠化早期恢复阶段的先锋树种[16]。通过本研究发现,在白刺花造林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环境特殊性,既要考虑种内竞争也要兼顾种间竞争的影响。在造林初期,可适当增加密度,在30 cm×30 cm下合理密植,在林木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情况下,对其适当进行间伐处理,这样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又降低了由于种内竞争对白刺花苗木生长造成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赵方莹.水土保持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西南林学院.云南树木图志(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1.

[3] 陈 强,王达明,李品荣,等.白刺花的育苗造林技术及开发利用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6):20-21.

[4] 陈 玲,李苇洁,徐 信,等.不同处理方法对白刺花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1,30(7):110-113.

[5] 孙时轩,沈国舫,王九龄,等.造林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6] 谌红辉,丁贵杰.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1):93-97.

[7] 丁贵杰,周政贤.马尾松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利用方式经济效果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0(2):24-29.

[8] DANIEL T,HELMS J,BAKER F S. Principles of Silviculture [M].2nd ed.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9.

[9] HUMMEL S.Height,diameter and crown dimensions of Cordia alliodora associated with tree density[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0,127(1-3):31-40.

[10] 徐小静,许 琳,郑华福,等.荒山定向经营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4,24(2):8-l1.

[11] 房 用,姜成平,焦其宏,等.杨树薪炭林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0(5):8-9.

[12] 王利军,陈海霞,马履一,等.7个杨树能源林无性系的初步选择[J].林业科技开发,2010(4):109-113.

[13] 阮成江,李代琼.沙棘林木生长与地上部生物量动态[J].陕西林业科技,2000(3):10-14.

[14] HARPER J L.Population Biology of Plants[M]. London: Academic Press,1977.

[15] DREW T J,FLEWELLING J W.Stand density management: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ouglas-fir plantation[J]. Forest Science,1979,25:518-532.

[16] 李安定,李苇洁,唐金刚,等.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白刺花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287-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