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2年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与评价

  • 投稿图伦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254次
  • 评分4
  • 46
  • 0

宋发菊,黄代金,张其蓉,田进山,赵开荣,刘 敏,牟 愔

(宜昌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4)

摘要:对湖北省2005-2012年918份水稻区试品种(系)进行田间剪叶接种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表明,抗病的品种(系)占9.37%,感病的品种(系)占90.63%,感病品种(系)占的比例大于抗病品种(系)的比例。区试对照材料感病率为95.33%,每年感病对照材料对白叶枯病发病均能达到感病或高感水平,且发病稳定,这为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明确了近年来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的抗白叶枯病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为水稻新品种(系)的合理布局和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水稻区试品种(系);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08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21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istance to Rice Bacterial

Blight in Hubei Province

SONG Fa-ju,HUANG Dai-jin,ZHANG Qi-rong,TIAN Jin-shan,ZHAO Kai-rong,LIU Min,MU Yin

(Yich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ichang 443004,Hubei,China)

Abstract: The resistances of 918 rice varieties planted in Hubei province to bacterial blight were identified and evaluated under field inoculation in 2005-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resistant varieties was 9.37%. Percentage susceptible varieties was 90.63%. The proportion of susceptible varieties was more than that of resistant varieties. The morbidity of control materials in regional test was 95.33%. The resistance of susceptible control materials reached susceptible or highly susceptible levels with the stable morbidity. It laid foundations for identifying resistance of rice varieties to bacterial blight.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resistance rice varieties to bacterial blight during the eight years was clarified.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y layouting new rice varieties and breeding rice variety with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rice varieties; bacterial blight of ric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收稿日期:2014-05-15

作者简介:宋发菊(1967-),女,湖北宜昌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水稻病害抗性鉴定及选育工作,(电话)13972527092(电子信箱)375607779@qq.com;

通信作者,黄代金(1965-),男,湖北宜昌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水稻选育工作,(电话)13469860995(电子信箱)405460814@qq.com。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各稻区均有发生,以日本、印度和中国发生较重,也是湖北省的重要病害之一。水稻遭受白叶枯病菌侵害时可造成20%~40%的产量损失,有的甚至颗粒无收[1,2]。白叶枯病原存在致病性的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病菌致病性可能不同。当同一抗病品种种植一段时间后,由于病菌与品种的协同进化,新的毒性小种可导致品种的抗性丧失。寻找和挖掘抗性强的稻种资源,进行基因部署和基因轮换,是解决抗性丧失的最有效的方法[3-5]。宜昌市农业科学院一直承担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工作,本研究分析和整理了2005-2012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数据,明确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现状,为水稻新品种(系)的合理布局、抗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选用湖北省有代表的菌株浙173(Ⅳ),将菌株接种在马铃薯复合培养基斜面上,于28 ℃恒温下培养48 h后,用无菌水收集菌体,配制成3×108 CFU/L菌浮液[6],供后续试验接种用。

1.2 供试材料

2005-2012年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1 025份(表1),其中包括对照材料107份(次)(表3);2005-2012年采用的感病对照材料24份(次)(表4)。

1.3 接种方法

在水稻分蘖盛期于下午4时人工剪叶接种[7],每品种接种10蔸40片叶,配制的菌悬液在2 h内完成。

1.4 病情调查与分级标准

在接种后21 d调查病斑长和叶长,每处理测量20片接种叶片和病斑长度,计算平均病斑长与平均全叶长的比值,并按水稻白叶枯病剪叶接种抗性评价标准进行抗性评价,病级划分及记载标准按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7]中的鉴定方法与标准执行。抗性指数=病斑长度/叶长×100。抗性综合评价分级标准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试对照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2005-2012年,共鉴定了区试对照材料107次,其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抗白叶枯病鉴定没有高抗和抗病的对照材料,表现中抗的有5次,占4.67%;表现中感的有53次,占49.53%;表现感病的有28次,占26.17%;表现高感的有21次,占19.63%。每年对照材料的感病率分别是93.33%、100%、100%、72.72%、100%、90.00%、100%,100%,平均感病率为94.50%,总的感病率达到95.33%。感病率=(高感+感病+中感)/合计数×100%。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区试试验结果,每年均设了早、中、晚稻的感病对照(见表4)。在早稻、中稻中8年均达到高感水平;在晚稻中,3年是高感水平,5年是感病水平。整体来说,每年早、中、晚稻的感病对照材料对白叶枯病均能达到感病或高感水平,且发病稳定。

2.3 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2005-2012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在918份材料中,抗白叶枯病鉴定没有高抗的品种(系),表现抗病的品种(系)有14个,占1.53%;表现中抗的品种(系)有72个,占7.84%;表现中感的品种(系)有448个,占48.80%;表现感病的品种(系)有228个,占24.84%;表现高感的品种(系)有156份,占16.99%。结合图1可知,所有区试品种(系)中,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系)多于抗病的品种(系)。抗病率=(高抗+抗病+中抗)/合计数×100%。

由2005-2012年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病率情况(表5、图2)可见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抗病率较低。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随年份推移出现下降上升相互交换的状态,表明近年来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的抗白叶枯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抗性选育工作还有待加强。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品种抗性、栽培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还与气候条件和菌源数量有关[8,9]。2005-2012年,共鉴定了水稻区试对照材料107份(次),结果表明区试对照材料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率为95.33%。在早、中、晚稻中,感病对照材料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级别均是7级或9级,达到感病或高感水平。区试对照材料和感病对照材料均能正常发病,且发病稳定。宜昌市农科院长期承担湖北省水稻区试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工作,为湖北省水稻新品种(系)推广建立了一道安全防火墙。有学者在对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测定进行鉴定时,将病圃设在宜昌市农科院枝江县问安镇四岗试验站也得到了较好的试验结果。这表明将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病圃设在宜昌市农科院枝江县问安镇四岗试验站是比较合理的,也是湖北省惟一的鉴定单位。

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白叶枯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的占9.37%,表现感病的占90.63%,感病品种(系)所占的比例大于抗病品种(系)占的比例(见表5和图1),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白叶枯病的水平较低,这与刘永锋等[10]分别对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和江苏省近年来水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的鉴定分析结果一致。近年来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白叶枯病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与杨定斌等[11]对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其变异分析相吻合。

研究通过对2005-2012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明确了湖北省近年来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白叶枯病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湖北省水稻新品种(系)的合理布局和抗白叶枯病育种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白 辉,李莉云,刘国振.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6,28(6):745-753.

[2] 虞玲锦,张国良,丁秀文,等.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2,48(3):223-231.

[3] 曾列先,黄少华,林壁润.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的抗性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7,24(4):289-292.

[4] 曾列先,黄少华,任尚忠.IRBB21(Xa21)对广东稻白叶枯病菌5个小种的抗性反应[J].植物保护学报,2002,29(2):97-100.

[5] 黄少华,曾列先,徐羡明,等.国际水稻白叶枯病菌品种抗性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0(4):38-40.

[6] 方中达.植物病理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7] DB42/T 157-2003.水稻白叶枯及稻瘟病抗性鉴定操作规程[S].

[8] 殷尚智,过崇俭,张长平,等.水稻白叶枯病菌自然群体的毒力结构与致病率的关系[J].江苏农业学报,1990,6(1):30-37.

[9] 章 琦.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基因的利用及策略[J].植物保护学报,1995,22(3):241-246.

[10] 刘永锋,陆 凡,陈志谊,等.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J].植物保护,2001,27(5):3-6.

[11] 杨定斌,陈永坚.湖北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其变异分析[J],植物保护,1996,22(4):20-22.

(责任编辑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