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投稿LeeJ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22次
  • 评分4
  • 89
  • 0

包榕1,秦明2,苏毅清2,孙晓霞2,王志刚2,包书政3

(1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2488;

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3中国农学会,北京100125)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鉴于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对佳木斯技师学院学生进行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的主要动机,并提出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以及完善现有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1.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22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供应链视角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创新研究”(11&ZD05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环境友好型农业背景下食品质量安全的系统协调及体制创新研究”(10NXJ020);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博士点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认知、采纳、绩效及其创建长效发展机制研究”(20130004110001)。

第一作者简介:包榕,女,1993 年出生,北京人,本科,主要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102488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12级经济四班,E-mail:curley2012@163.com。

通讯作者:王志刚,男,1965 年出生,辽宁开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政策分析、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Tel:010-82509127,E-mail:ohshigo@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20,修回日期:2015-04-15。

Influencing Factors on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f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s’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 Survey in JiaMusi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Bao Rong1, Qin Ming2, Su Yiqing2, Sun Xiaoxia2, Wang Zhigang2, Bao Shuzheng3(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2488, China;2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3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 Beijing 100125, China)Abstract: Employment is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policythrough college,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college graduat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thespotligh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view of this issue, to develo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vigorously is importantto the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talents development, and it isalso an essential way to promote social employ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Agriculture, Rural communityand Farmers’. Based on a survey in JiaMusi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employm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eir employmentwillingness in the rural areas. Final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guiding thegraduates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career belief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current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s; Employment; Rural Areas

0 引言

伴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大力实施,大学毕业生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些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不想到农业一线去就业[1];另一方面受农村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工作条件较差,福利待遇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农科专业人才流失,造成农村地区的农业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2]。除此之外,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他们在农村地区的就业[3]。鉴于此,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探讨影响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农村的相关因素和动机,以期扩大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空间,提高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为农村地区更好地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利用好农业科技人才提出政策性的建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状况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比较成熟。总体来看,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就业状况相对较好。但由于全球经济的波动,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Becker[4]对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特征进行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本身的独特性,使得他们自身从学校进入社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所从事工作岗位的要求。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现有的工作岗位,结果导致他们的就业存在着巨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表现为高失业率和高工作转换率。Acemoglu[5]认为,长期不就业群体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而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就业需求不足和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成为导致国外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大瓶颈问题。从供给角度看,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大学生不愿意从事的岗位,导致供求之间失衡;另一方面,大学生因为就业能力不足、工作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强而无法从事许多职业。从需求角度看,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预期不相符,以及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从供求匹配角度看,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职业指导体系的缺乏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Moreau等[6],Zeng[7],Chen 等[8],Yang 等[9]围绕就业中的能力、社会资本,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论述。

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国内实证研究的文献多集中在对大学生择业心态[10]、就业意向[11]、择业行为[12]、就业预期[13]等方面的研究。曾湘泉[14]对北京地区14 所高校的在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预期偏高,高于就业市场实际水平的20%~40%;(2)在影响毕业生收入预期的因素中,毕业生的学业特征和职业特征(如学校、专业类型、学习成绩、单位选择、职业目标等)的影响要远大于其个人特征(如性别、生源、家庭所在地等)的影响;(3)毕业生对于就业单位选择预期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异;(4)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高度集中,绝大多数(74.8%)选择留在北京就业,即使外地生源,希望留在北京就业的也占到69%。这些都是非理性预期的表现。姜继红等[15]以扬州大学为例,通过对2003 年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意向、就业单位性质意向和期望月薪明显与现实不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正趋于成熟,不少的大学生己经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更重实际,更重个人价值体现,更重能力发挥与追求实惠;同时,毕业生对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有迫切的需求与愿望。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部分研究选择从更微观的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如鲁畅[16]、笪学军[17]、蒋阳飞[18]、梁静[19]、郝称莉[20]等从高校毕业生自身角度分析他们在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职业就业观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强调毕业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

笔者认为,已有的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实证研究多以静态分析为主,以不同学校类型或者不同地域范围的高校毕业生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而对于影响和驱动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因素,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学生选择去农村地区就业的原因和动机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从原因和动机的角度对农业职业学校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进行分析,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2 农业职业学校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2.1 研究对象及调查数据说明

佳木斯技师学院是顺应中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机遇,伴随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春风应运而生的一所集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鉴定为一体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内有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以及校外生产基地等,是职教园地里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是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集体。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老师对佳木斯市职业技师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佳木斯市职业技师学院在读学生,共计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127 份,其中有效问卷100 份,问卷回收率84.66%,有效问卷率66.66%。被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见表1,

其就业意愿见表2。

2.2 影响到农村地区就业意愿的因素的交叉统计分析本研究分别研究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下面是进行数据统计后所做的交叉分析:从表3 可知在被调查女生中,仅8%的女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在被调查男生中,近三成的男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可以看出与女生相比,男生去农村地区就业的意愿略强烈一些。首先,农村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相比于女生,男生在生理上、意志上具有在农村工作的优势。在被调查的非独生子女中,大概有2/3 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而独生子女学生中,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为:一方面,由于非独生子女主要来自农村家庭,与那些大部分来自于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相比,他们更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建设和回报家乡;另一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农村生活经历,可以发挥回农村的社会关系优势和属地优势,成为了他们相较于独生子女的一种优势资源。

表4 的数据显示,在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中,约20%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在担任学生干部的被调查学生中,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由此可见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相比,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一般来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由于受到其高成就动机以及个性人格特质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择业期望较高,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农村。其次,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就业意向调查中,家庭收入低的学生中约有一半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在家庭收入中等偏低和中等偏高的学生中,不愿到农村地区工作的学生的占比较大,在家庭收入高的学生中,约2/3 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一方面,对于家庭收入中等的阶层来说,子女就业选择更可能趋向于稳定和保守,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收入低的子女而言为了能够尽快就业,对于工作选择挑剔性较小,而那些家庭收入较高的子女首先可能源于就业选择自由性相对较大,不用为生计着想,同时也可能与他们想寻找机会,到农村进行创业有关。

2.3 学生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动机分析

根据对表5~7 的数据分析可知:首先,女生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主要是因为在城市就业太难,而男生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主要原因不仅因为城市就业太难,也包括想回报家乡和到基层锻炼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其次,非独生子女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竞争压力太大,在城市就业非常困难;而独生子女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的原因既包括城市就业太难,也包括回报家乡,愿意为本省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最后,来自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主要是因为城市就业太难和想到基层锻炼;来自黑龙江省城市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就业太难和回报家乡,也表达出愿意建设家乡,服务农村的意愿;来自外省农村地区的学生选择到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就业压力太大和想到基层锻炼;来自外省城市地区的学生选择到农村地区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城市就业压力太大。

总体上来说,被调查学生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首要原因还是城市竞争压力太大,就业太困难;为了回报家乡选择回农村地区就业是位列第二的动机;最后,想到基层锻炼以便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铺垫,也是一部分人选择去农村就业的原因。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根据对学生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生家乡所处地区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被调查学生中有三成愿意去国企,另有多达2/5 的学生欲选择大型民企,而仅有1/10 的学生愿意到乡镇企业就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上趋向于稳定性相对高、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而对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力量弱小的乡镇企业存有顾虑。(2)被调查的学生们就业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生存,占比近六成。而认为工作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仅占一成,另外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认为工作是为社会做贡献。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受迫于生计,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职业和社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3)在求职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来自外省农村地区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竞争优势是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而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他们最大的优势来源于亲戚朋友的帮助,其次才是专业技能。这反映出被调查学生把过多的希望寄托于亲戚朋友的帮助上,而很少关注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4)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中,被调查学生中首要看中的是工作单位的性质,占比超过六成,排第二位的是是薪酬因素,而对于工作地点、职位和晋升、发挥自己所学、未来发展和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则很少被列入考虑范畴。这反映了当前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并没有考虑该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发展前途,即他们没有思考个人特征与工作职位之间的是否匹配的问题。(5)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与女生相比,男生去农村地区就业的意愿稍微强烈一些;与独生子女相比,大部分非独生子女更愿意到农村地区去就业;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相比,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绝大部分都不愿去农村就业;与低收入及高收入群体相比,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对于去农村就业更为抵触。(6)对于被调查对象中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的动机分析可知,首要因素是由于城市竞争压力太大,就业太困难,到农村可以缓解自身的压力,便于找到工作。而通过回到自己所在的农村地区,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回报家乡的动机位居次席。通过到基层锻炼,再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铺垫,也成为少数一部分人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本研究提出5 点政策建议。(1)学生自身要坚持正确的择业原则,立足全局,在择业中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把个人的意愿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能力素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学生在毕业选择中的满意度。(2)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定位,正视现实。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因此大学毕业生们应转变观念,放弃“天之骄子”的传统想法,找准自身的定位,积极利用国家和政府为大学生推出的优惠就业政策和宽松就业环境,树立主动竞争、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力,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3)实施校企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农业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农业企业参与农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将佳木斯职业技师院校的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生产基地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予以推广,从制定培养计划,确定研究项目,到接受学生到企业,企业全程参与。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乡镇龙头企业,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接起来,实现供需衔接。(4)政府要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要合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优惠待遇,对去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通过优惠政策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帮助,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结构不合理现象。(5)政府要加强对高校办学思想的指导,统筹大局,加强人力资源需求和相关专业的设置及调整,积极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各种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对培养规模的适当调控,引导学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减少专业的盲目设置,做到供需结合。

4 讨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到偏远的农村地区就业,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大政方针从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佳木斯职业技师学院学生进行的农村就业意愿调查,主要分析其选择就业时的影响和考虑因素,同时也对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动机进行了分析。由于本调查样本较小,数据来源较窄,并且主要应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分析,将结论推广到全国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进行计量实证研究,并根据深入的分析对改善当前这种现状,促进职业教育和就业衔接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方蕾.农业院校大学生农村就业的SWOT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2):447-451.

[2] 李明贤,周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258-261.

[3] 刘莹,徐关印.农业院校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途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9-61.

[4] Becker, Brain E. Teenage Unemployment: Some Evidence of theLong- Run Effects on Wage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0,15(3):20-28.

[5] Acemoglu D. A Micro-foundation for Social Increasing Returns in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111(3):779-804.

[6] Moreau M P, Leathwood C.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thediscourse of employability: a cri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ndWork, 2006, 19(4):305-324.

[7] Xiangquan Z. Job Seeking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EmploymentEnvironment under Transition,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6):9.

[8] Chen C W, Tan R. O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employment ofgraduat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4(4):29.

[9] Fei Y W W. Employment Polic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Experiences from Some OECD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China, Population Science of China, 2004(4).

[10] 王长刚,郭飞,路书卡.大学生择业心态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Z1):184.

[11] 孙颖.大学生就业意向:问题与原因[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12] 刘妍.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3] 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58-62.

[14]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6-100.

[15] 姜继红,王毅杰.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5):35-39.

[16] 鲁畅.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7(4):45-48.[17] 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6):34-37.

[18] 蒋阳飞.高校毕业生待业原因的解释及相关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48.

[19] 梁静.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20] 郝称莉,张泽强.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