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构建与研究

  • 投稿sima
  • 更新时间2016-03-27
  • 阅读量911次
  • 评分4
  • 27
  • 0
  摘 要: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纷涌出现的今天,地方高校必须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地方经济特点,因势利导,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1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5 
  一、 地方高校转型的必然性 
  由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的阶段,经济模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结构正由城乡差异向城乡结合过渡。这样的变革一定要求人才培养方面随之发生改变,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我国东部出现技术型人才高薪难求的局面,即“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各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出现薪资下降从而失业的局面,即“就业难”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脱离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其速度已落后于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革来看,教育需要从早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的培养重点需要从高端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1]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其模式的定位需要兼顾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等。它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之一,重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业能力的发展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创造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学生优化组合自己的专业特质,从而明确创新方向,增强创业能力。 
  三、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面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从培养理念、专业设置、制度体系、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评价体制等要素考虑[2]。 
  (一)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特点,认清优势和劣势,适当借鉴国内外地方区域高校的发展经验,斟酌凝练形成本校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观察学生的特征和专业能力,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农业大学,显然在农业方面的学科和专业上具有特色,高校应该努力构建农科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兼顾专业型和应用型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学生既可以从事科研院所、上层农业管理及技术推广等工作,又可以进入农村基层。 
  (二)专业设置模式 
  我国很多高校专业的设置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但不能全盘否定,应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做进一步的改进。在专业设置的时间上,不要急于要求新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应适当将专业分流时间延后,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后,有充分的时间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再自主选择专业。在专业设置的空间上,应允许学生转班或跨班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专业适用范围。 
  (三) 课程设置方式 
  首先,调整课程结构。一是提高通识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除了以英语、体育、品德为代表的公共课外,还应增加人文学科的比例。二是降低必修课的比例,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必修课太多,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可以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其次,优化课程内容。重视提高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质量,注重二者的融合,互补匹配完整的四年学习体系。 
  (四) 教学制度体系 
  首先,完善学分制。打破传统的院系分离的选课制度,改变结构不合理的学分分配,必修和选修的学分要得当。其次,完善导师制。建立校级导师委员会和院系导师工作组,分别负责导师制的顶层部署、监督交流及导师工作职责、反馈导师建议意见等工作。同时,建立导师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再次,改革实习制。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形式,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入到生产实践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组织形式 
  在小班授课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课程比例和提高课程质量。小班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展开,教师通过引导和示范,实施启发式、探究式、项目驱动式等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经过自己能动地、独立地思考和实践,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并转化为内在素质。 
  (六)教学管理模式 
  在管理思想上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具体教学管理事务,学院是主体,对教学现状观察和分析得更为准确,因此,应赋予学院更高的教学管理权限,有效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对于学生本人应具有的权利,学院应给予参与权和选择权,让学生参与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使教学管理实现人性化的改革,同时,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和自由权,使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专业、选修课程、选择教师等。 
  (七) 隐性课程建设 
  建立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是提高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各自大学的特色,注重课外与课内教育形式相结合,提出隐性课程建设的方案与规划。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为目标,特别是将育人放在大学工作的首位,建立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校园文化。课内生活同样存在隐性课程,比如导师制的师生间交往,只要得到学校、教师的一点表扬和鼓励,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够得到发挥。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网专业代写教学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八) 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减少对考试分数的依赖,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察。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都应侧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权衡综合成绩时,不要简单地将每学期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相加,还应包含与导师的交流情况、课下研究情况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这样就能从多方面考查分析学生课上课下的优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