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参与式教学初探

  • 投稿我是
  • 更新时间2016-06-26
  • 阅读量422次
  • 评分4
  • 49
  • 0
 摘 要: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列举了四种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初步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历史教学方式从单向式、听讲式转变为互动式、参与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参与式 互动式 激发兴趣 
  近年来,以说教为主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事实上,历史本身是一门有丰富内容的课程,如果能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进,必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毋庸置疑,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式的学习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是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与同行们分享。 
  一、故事参与式 
  讲故事的方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的方式,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尤其在历史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能够从别的课程内容中跳出,马上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历史课的开头必须尽可能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比如在讲《商鞅变法》时,如果直接讲述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学生们会觉得枯燥,并且不好理解。但是,如果先以“立木赏金”的故事开头,先讲:“你们知道如何能够快速让别人相信你定的规则吗?在我国古代,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令前,担心人们不信任,就在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给十金。’人们一开始都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相信他,更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去,他果然获得五十金重赏。这位改革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将来他的改革政令一旦下达,也会像这个‘立木赏金’的规则一样,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由此导入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郡县制等。然后,再回到了原来的故事情境当中,让学生们重新认识这个故事,正是由于其变法内容的创新性和颠覆性,“立木赏金”这样的故事才会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的方式,让学生们不仅能够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而且还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原因。 
  二、图片参与式 
  相对于文字,图片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会比用文字和语言更加容易激发参与的兴趣。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片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当中来。在新课标教科书中,历史插图主要分为四类: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图和史事情节图。以历史文物图为例,历史文物图一般是介绍它的出土时间、地点、名称、用途和在当时所起的作用。这些历史实物的图片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现在许多学生都有机会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旅游景点,如果能够将教材中的这些的历史文物图结合学生的参观体会,鼓励他们了解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这将会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当中。比如说“秦半两钱”,这张图片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各异的状态,推出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加大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还有如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遗址图,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御苑遗址,从画面上的残垣断柱,让学生们讨论并了解这张图片背后的一段屈辱的中国历史。 
  三、设疑参与式 
  设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和提问,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们摆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有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感,这就是所谓的设疑参与式。教师可以设疑,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这样便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有时还可以变序设疑,这种设疑就是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先“果”后因,把事物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就先设问:“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发生鸦片战争?”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充分讨论之后,然后再展开教学,通过比较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来一步步解开之前设置的疑问。设疑参与式在类似有世界史背景的历史事件教学中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教师才可以通过设疑“为什么会发生”这条主线,让学生们在复杂的时空背景下,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层层解疑的方式,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四、情境参与式 
  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是抽象的,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通过设定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从而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这种方式对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内容比较枯燥的《历史》教材最为有效。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参与,加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创设历史情景的目的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比如在上《改革开放》这一课时,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其家族成员所从事的职业变化情况,依据统计表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就业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通过对比祖父辈和父母辈所从事职业的差异,以及父母辈和兄长辈所从事职业的差异,了解三代人所从事的职业。通过不同年代人的职业变化再引申到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的变化。学生通过这种情境的参与会更容易理解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加深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历史学习的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历史活动和历史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技能、历史思想和方法。 
  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上述四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相互融合的。上述的四种参与式教学只是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所做的初步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参与式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本文没有一一列举。所有参与式教学的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与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参与式学习方式。相信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参与式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