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学习的问题与消解——关于粤西高校传统文化学习的调查

  • 投稿王豖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62次
  • 评分4
  • 85
  • 0

廖火萍,黄河,钟韵红,杜东花,钟美晴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 以粤西地区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文化受重视的程度虽然越来越高,但作为文化发展领军人的大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未能很好地满足学习主体的需求;传统文化课外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为此,将结合调查结果以及访谈实录深入分析和总结,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结合体验式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与对策,以促使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粤西高校;传统文化;体验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17?05

一、问题的提出

2014 年10 月,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大力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引领文化建设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2]。

由于受到新科技时代的特性、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地域环境条件的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免会感到困惑。本研究以粤西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了解如下问题:是否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学习哪些传统文化?目前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怎么样?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提出促进粤西地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分类归纳法,辅之以访谈法。研究对象是包括粤西地区主要的六所高校在内的1000 名学生;研究工具为根据文献资料和个别访谈而编制的《粤西高校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况调查》,主要包括粤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程度、学习原因、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途径、学习效率等;共设计17 道题目,其中16 道选择题(4 道多选题),1 道开放题。共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问卷982 份,有效问卷918 份;有效问卷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6.4%、26.0%、34.0%、13.6%,文史类、理工类、农医类、艺术类分别占32.6%、42.5%、14.6%、10.3%。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对粤西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程度的调查发现(见表1),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多集中在“基本了解”与“了解很少”的层面,其中不同年级、专业“了解很少”的平均值为23.6%,证明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数据发现,粤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受年级、专业的影响并不大。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见图1),选择“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必须传承与发展”的人数最多,达74.7%,但在访谈中问到“您觉得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哪里?是否理解国家为什么一直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绝大多数的人都表示不太清楚,只是知道很多单位都在强调传统文化很重要。此外,认为是“学校课程和考试会涉及,不得不学”的人仍有31.7%。可见,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依然成为一部分粤西大学生的困扰。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

表2 的研究结果表明,粤西大学生主要偏向于学习传统艺术、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传统美食,倾向于学习传统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很少;对比发现,偏向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所读专业的联系并不大,这恰恰与一般人的观点相反。但引人注意的是,选择“传统教育”的最少,艺术类大学生中偏向于学习“传统教育”的学生居然为0.0%,而访谈得知,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中长大的,由此而知,关于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

(四)传统文化的课堂学习情况

表3 显示,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比重最大,占52.1%,说明大部分老师比较注重引导的作用;教学环节中注重“感知、理解教材”的教师比例最大,文本主导的地位仍然最高;大部分教师依旧倾向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语言传递为主” 高达71.8%,“以情感体验为主”的仅有30.5%。而表4 显示,喜欢文本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5%、19.6%、31.4%、43.5%,对比可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相互矛盾,改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五)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与途径

调查数据表明,不同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不同(见表5),喜欢通过参与“讲座报告座谈、课题项目研究、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社团机构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1.0%、17.1%、39.1%、32.8%;当问及“目前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存在什么不足”时,认为“比较传统单一、体验性实践性不足、吸引力不足而无法激起兴趣、其他”的比例分别为:54.0%、68.4%、70.6%、6.0%(如图2);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但高达52.8%的人认为利用网络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一般”,仍有38.0%的人认为是“没有效果”的,认为“效果显著”或“效果良好”的仅占4.0%和5.1%(如图3)。由此而知,面对目前已有的学习方式与途径,部分粤西大学生依然困惑于怎样去学习传统文化这个问题。

(六)传统文化学习中的问题与氛围

研究表明,粤西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学习目的、条件、方法、氛围等方面,其中学习氛围造成的影响力最大(见表6)。结合访谈得知,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并且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大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促进粤西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迫不及待。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通过课外学习获得(占65.3%),课堂学习而得相对较少(占34.7%),这反映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发生转变,知识获得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挑战,优化课堂教学日趋紧迫;另一方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1)课堂教学方式未能很好地满足学习主体需求。首先,教学方式与学习主体倾向方式存在矛盾。71.8%的人认为老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但当问到“比较喜欢哪种教学方式”时,却有31.4%的人喜欢情景模拟教学和43.5%的人喜欢实践活动,仅有5.5%的人喜欢文本教学。其次,教师教学角色需改变。认为老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是灌输者的占11.9%,这很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实践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影响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再次,教学环节需优化。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感知、理解教材的人数最多(34.6%),而学习主体希望是“巩固、运用知识”的环节却最少( 18.6%)。最后,课程设置存在偏颇。部分学院基本没有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无形中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

(2)吸引力不够,无法激起兴趣。兴趣是激发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原动力,64.2%的人是因为兴趣而学习传统文化,但问“认为目前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有何不足”时,最多人认为是“吸引力不够,无法激起兴趣”,也仅有27.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

(3)体验性、实践性不强。富兰克林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无论是课堂教学方式还是课外学习方式,倾向于体验型和实践型方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但觉得目前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足在于缺乏体验性和实践性达却达68.4%。

(4)未能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MC)发布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6月,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3];同时,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TED、网易云、慕课网等供学习使用的网络平台日渐丰富。但调查中,认为利用网络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一般和没有效果的总比重高达56.9%。很显然,粤西大学生在有效借助网络平台来学习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急需提高。

(5)学习环境不够好。学习氛围是诱发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催化剂,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71.9%的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习氛围不浓厚、无法投入;至少有65.3%的人认为身边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太浓厚;还有15.7%的人认为身边“几乎没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21.2%的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条件不充足,难以进行”。同时,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漠视、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具体指导,家庭教育轻视传统文化。

(二)建议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主体亲身介入实践活动,经过参与、经历,激发、调整、升华,促发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素质与潜能,让学生做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突破自我,富有创造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和主动掌握[4]。体验式教育模式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的特质:亲历性、缄默性、反思性、情境性等[5],主要以学习为中心,以体验为基础;注重实践性,讲究学习过程;强调个体差异,重视情感反思。这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体验实践性、促使学生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学习。以下结合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来展开分析对策。

(1)在课堂中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美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将体验式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课程计划当中,并将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6]。所以,尝试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教师转换“灌输者”的身份为“引导者”或“协调者”,在教学中构建认识过程模式、参观教学模式、发现探索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动作技能训练模式、模拟教学模式等,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与环节。借助多媒体,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等有效平台引进课堂学习中,创设相似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例如:通过投影图画片、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音乐,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书中人物或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体悟,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构建;在讲述传统礼仪时,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再引导学生共同反思总结,课后指导学生实现外延应用,使体验学习产生迁移。

(2)构建体验式课外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机构等,在第二第三课堂中引进体验式学习方式,推进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学校有关部门系统指导相关机构社团,引导其结合体验式的训练方法并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开展活动;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设计体验式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案并牵头开展。其次,各大社团机构有效借助“社团、机构周年庆”“周末读书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等,开展以体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例如汉服秀、人体彩绘、传统美食烹饪大赛、传统礼仪大比拼等活动,形成“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运用”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让学生在不断循环反复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最后,借助学业考核评价和优秀奖励机制等外力,推动体验式活动的开展。

(3)开设体验式培训活动。国际上有专门的“ 体验式教育协会(AEE) ”“ 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挑战性课程技术协会(ACCT)”等。其中AEE 就是专门为体验式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从事体验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致力于支持体验教育培训发展、理论提升以及世界范围体验式培训教育的评估[7]。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鉴此类体验式培训的经验及做法,专门设置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学习培训,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如,户外传统文化体验式培训、行动式学习、传统文化的教与练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实践和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感知与领悟,实现其内涵与外延的转换,从而正确处理具体与抽象、反思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在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4)改善学习环境与条件。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动相关部门,系统规划教学方案,合理开发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创设优越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提供更多有利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学习机会。家庭与社会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上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