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德育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 投稿剑圣
  • 更新时间2016-02-24
  • 阅读量207次
  • 评分4
  • 31
  • 0
 摘要:德育教育既关乎每一个公民的思想品质,同时解决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德育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通过总结改革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改革;独立学院;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33-04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学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一般的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和道德修养意识也在跟着发生变化,而这一点在独立院校表现尤为明显。虽然大学生中的大部分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心中目标明确,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生活态度严肃,但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理念和行为出现了明显的蜕变。严峻的现实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及原因,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加以改变,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有针对性,更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德观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当下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道德传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抛弃。有些同学缺乏诚信意识,对撒谎、作弊等失信行为不以为然。笔者于2012年底在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中选取了4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1%的同学在考试中经常作弊,另有9.2%的同学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作弊。还有部分同学生活态度极不严肃,鄙视传统的贞洁观念,滥情和同居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恋爱问题上,调查显示有9%的同学是因为空虚无聊而谈恋爱,更有6.6%的同学表示恋爱只是玩玩儿而已,没有必要认真对待。有些同学心理素质较差,无法经受挫折考验;有些同学则在思维和行为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与他人交往中在语言和行为上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有些同学追求虚荣、仰慕奢华、鄙视节俭,同学间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更有甚者,终日沉迷于网络,在游戏和虚拟空间中虚度光阴,他们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 
  2.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述调查显示,有11%的同学到教室听课只是因为怕老师点名,而另有9.5%的同学上课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学习目的上,只有19.7%的同学表示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有64.6%的同学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好的,却没有明确的概念。在学习兴趣上,有42.1%的同学表示对所学知识兴趣不大。另外专业课至上的思想在同学中普遍存在,有些同学出现严重偏科现象,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3.法律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意识。学校虽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但仍有部分同学法律观念淡薄,缺乏守法意识,以致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至于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方面,违纪现象更为普遍。上述调查显示,有76%的同学在上课期间玩过手机,有25%的同学逃过课,甚至有17%的同学经常逃课。 
  4.不尊重自然,环保意识缺乏。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八大更是明确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之中。学校在环保上也采取了多种举措,但仍然存在部分同学不注重个人和周围环境卫生整洁的现象: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公众场所吸烟等行为不在少数,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同学对自身的这种行为不以为然,认为只是生活小节,无需计较。 
  上述问题并不是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学生独有的,当下其他高校的学生也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要想找到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二、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因 
  仔细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修养和道德操守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有教育不到位带来的负面作用。 
  1.大环境上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门的开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既为我们带来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的相对富足,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和利己的人生观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尤为明显。诚然,当代青年追求个性的张扬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们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优秀成果往往被淡化,如集体主义、奉献节俭、诚实守信和尊师敬老等。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指出了这些现象的严峻性:“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1] 
  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我国当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态,多样的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以及多种就业渠道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社会公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意识必然会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但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既坚守根本不动摇又顺应时代变化使其具有弹性方面准备不足,对必须坚持的部分缺少赋予时代鲜活形式的能力,显得僵硬死板;对必须反对的方面又没有切中要害的批判。结果便是管到的地方一片寂静,鸦雀无声;管不到的地方则毫无作为,价值真空。长期以来,我们对旧道德的批判、清除可谓彻底,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符合的道德体系却一直没能完全建立起来。新旧道德规范的断代,使大学生在规范自身行为方面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虽然早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些更多地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出现理论与现实脱钩的现象,因而难以同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 法律不完善形成的负面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现阶段仍然存在着权力越位不被制约、公民权利被漠视不能得到保障、人身权利和私有财产权利常常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遭到践踏等有违法律公正的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事件屡屡发生,暴力血腥执法和极少数司法败类的丑恶行径,使得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显得如此脆弱且不堪一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滋生了藐视法律权威的心态。 
  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现实的道德榜样反面教材太多,消除了舆论提供的正能量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党建问题就从来没有忽视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针对当时党内思想上存在的复杂情况,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入党。[3]毛泽东当年对有些党员的评价,现在仍适用于部分党员。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党员队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虽然长期以来,我党一直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要求,但仍有一些官员存在侥幸心理,继续贪腐之路。当前,官员的腐败已不是个别现象。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一批“大老虎”和“小苍蝇”纷纷被打下马来,反腐的战绩有目共睹,但大家在盛赞反腐力度的同时,也会感慨于党内腐败竟已至此。一些学生无法对现实做出正面的判断,使得我们长期所做的理想道德教育、制度优越性教育、执政党先进性教育等正能量的作用大大降低,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我们的教育只是唱高调,因而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 
  2.独立学院大学生和学院自身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除了存在一般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外,另一方面,他们还存在进入三本学院后所显示出来的特殊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从高考的压力下进入三本院校后,一部分学生士气低下,对前途失去信心,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更有甚者仅想混一张本科毕业证,漠视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与提升;二是独立学院初创期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创办于2003年,至今不过10多年的历史,尚未形成名牌老校那种传承递接的校风,无法通过环境和传统对学生的道德自豪感施加有效的影响;三是新办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教学经验的不足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3.传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文经学院自成立十余年来,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全院工作的首位。学院党政领导的共识是: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高校尤其是在独立学院有着独特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能否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检验学院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首要指标。然而,依照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高校的德育教育很难取得16号文件所要求的预期效果。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两个系统进行:一是知识系统,即教育部统一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这是当下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必然追求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不可能具体到针对某种院校或某个特殊的群体,也很难在理论阐述之余兼顾到对具体实践教学的指导。在内容的更新上也容易出现滞后性,无法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完全同步,无意中便会忽略学习主体的需求。而独立学院同时受着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制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考”模式,这种模式大多只强调课堂理论授课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学生参与,也仅仅是停留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比较简单的层面,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是如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理论授课,不能很好的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理论说教过多,缺乏对学生道德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身无关,对其漠然视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加之结课时传统的试卷考核模式无法考察同学通过学习所体现的道德水准,使教学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使得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诸如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操守缺失、纪律观念淡漠、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并没有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系统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学校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引导的管理系统,或称生活系统。这个系统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各部门以日常管理和各种重、特、大项目的组织为契机,通过多种载体、平台和活动,对学生进行管理。但这个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由于各部门工作分工的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目标或要求,导致工作过程中各自为政,甚至出现工作重复的现象。加之缺乏理论的指导,日常的管理工作很难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出现“两张皮”,一方面是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而另一方面则是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都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独立学院部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亟待提高,但传统的“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独立学院德育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 
  16号文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对高校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1]“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1]根据16号文件的精神,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于2012年底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开始了对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改革首先选取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挂钩最为密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试点,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